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十二月乙西,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2024-04-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赋税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


(1)材料一“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材料二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材料三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2024-0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材料一

图1《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图2《元史》关于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的记载

图3清朝在西藏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遗址

材料二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百万农奴在极端贫困中挣扎。和平解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百万翻身农奴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西藏确定为“三区三州”中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都给予西藏重点照顾、特殊倾斜,带领西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中共西藏自治委员会《砥砺奋进七十载继往开来普新篇》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共同价值。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处理西藏地区民族关系的方式。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实现“伟大飞跃”的原因。
2023-11-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华简”出,则先秦史认识别有洞天。清华简《系年》存在着“周乃亡”即幽王身死后周亡和“周室既卑”两种不同叙事。有学者指出,《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均未直接提及幽王亡周,尤其《左传》直接以平王东迁持续周室王统,显然并不认为幽王死而周亡,其言“王嗣”“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都是说春秋周室依然是天下共主。有学者在梳理《诗经》《国语》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周亡”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末,是当时知识分子结合历史经验对时局做出的政治预测。同时,《系年》两种叙事并存,在《国语·郑语》中也有类似情况。进而有学者研究指出,“周亡”指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的灭亡,“周室既卑”指作为诸邦之一的周邦衰落,两者并存根源于上古多邦并存的国家结构。这说明(     
A.“清华简”对先秦史研究大有裨益,历史谜团会“迎刃而解”
B.对文献的合理解释,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综合考量
C.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需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D.涉及新发现的史料,如果颠覆传统的认识就毫无史学价值可言
5 . 中国古代早期户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农耕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集体生产的形式被逐渐打破,土地所有制也开始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为确保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就必须尽可能控制更多的人口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各国在进行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过程中,带有集中化性质的户籍制度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琳《行政学视阈下户籍制度产生原因透析》

材料二


①《史记》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②里耶秦简户籍簿(秦朝)
释文为: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指出①②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说明它们的史学研究价值。
2024-01-21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史料一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史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顾保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要览》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主要目的。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7 . 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       
A.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B.清代史料的历史价值较低
C.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D.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
2024-01-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下图为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       
A.表现出社会的等级森严B.寄托了人民的政治期待
C.说明政治施压激励明显D.展示了官吏考核的场景
9 .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救济作为最基本、最古老的社会保障方式必不可少,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4年8月,英国政府出台《济贫法修正法案》,该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英国正式进入“新济贫法”时代。《新济贫法》实施“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生活水平以下,以此刺激贫民勤奋工作,早日走出济贫院回归正常就业;“济贫院检验”原则意味着济贫对象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但院内救济数量有限且申请程序极为复杂,贫民进入济贫院要接受严刑拷打,被贴上“犯罪”的标签,并终身剥夺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

——摘编自薛俊强   吴大娟《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材料二   “于是他们订下了规矩,让所有的贫民自行选择:要么在习艺所里慢慢地饿死;要么在习艺所外很快地饿死。为此,他们分别与自来水厂订立无限制供水的合同,与谷物商订立定期供应少量燕麦片的合同;规定每天开三餐稀粥,每周两次发放葱头一个,星期日增发面包卷半个……但理事会里都是些老谋深算的人,他们早已考虑到对付这种局面的办法。你要得到救济,就得进习艺所,喝稀粥;这就把人们吓退了。”

——节选自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译本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节选小说片段在研究英国社会救济问题上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19 世纪英国的社会救济制度。
2024-01-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 1962年在广西宁明县那堪迁隆出土的“迁隆州印”土官铜印。铜印为正方形,扁条形钮,印文为篆书“迁隆州印”。背面左刻“迁隆州印”,右刻“永历二年三月□日礼部造” (注:南明永历二年,即清顺治五年) ,上刻“永字七百二十号”,均为楷书。


材料二   清代,在土司统治地区全面进行“改土归流”,土司地区的主要官职由汉人担任,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较大土府、州、县、峒,相继被裁革,由清王朝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

——摘编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

材料三   “木铎徇路”源于《尚书》的记载,象征着王者布施政教的治世图景。明太祖创设木铎老人制,将之纳入了明初基层治理的布局当中,清朝进一步将木铎徇路视作彪炳朝廷治道的象征加以构建,使得“木铎”成为广泛分布乡间的风教人员。“木铎”职司巡行宣诵政教谕令,其制先后与里甲、乡约和保甲等体系结合,逐渐形成“徇道宣诵”与“坐堂讲演”相维的运作形式。木铎老人身兼“政”与“教”、“吏”与“绅”等多重身份,他们流动的宣教方式可深入乡间闾巷,弥补学校等施教系统难以涉及的范畴,进而与乡约、宗族等媒介共同构成一套分层连动的政教下渗体系。

——摘编自杨念群、孙岩:《谕众劝俗:木铎制与明清乡里社会的政教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则史料对研究广西地方治理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实施木铎制的制度依据,分析木铎制对基层治理发挥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