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宋史》认为,“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宋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写道“东南旧无会子,大观中,蔡京当国,尝仿川交子法为钱引行之”。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不可知B.时人记述符合历史原貌
C.多源互证有助于获得正确认知D.后代官修史书真实可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
B.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
C.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
D.文官制度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传播过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两晋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摘选

前燕政权奠基者、鲜卑慕容部慕容廆“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于是推举贤才,委以庶政……鲁国(鲁郡)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
南凉开国君主、鲜卑族人秃发乌孤“梁昶、韩疋、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
西晋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刺史张轨“俄而王弥遂逼洛阳,及京都陷,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轨分武威置武兴郡、晋兴郡以居之”
后赵国主、羯人石勒“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

——摘编自《晋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界均认为金人争正统的意识十分强烈。《金史》载,海陵王完颜亮曾说,"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实际上等于说,没有兼并南宋,就不能称为正统。金世宗声称"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大定八年(1168年),他还在册命皇太子的《册命仪》中说:"绍中国之建储,稽礼经而立嫡。"金章宗组织了关于"德运"问题的大讨论,有人主张金朝直接继承唐朝的正统,但并未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金末,刘祁曾说显宗完颜允恭“高明绝人,读书喜文,欲变夷狄风俗,行中国礼乐如魏孝文"。

——摘编自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

材料二   金朝统治者从黑龙江南下,力图取代宋朝建立大一统金王朝,他们徙都北京,修建了金中都。金中都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它已经具备了中华民族统一王朝都城的基本要素,正如范成大所指出的,金朝“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金朝“争正统”的具体做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比,金朝“强慕华风”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表3选自专家解读出的部分简牍内容。

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
简牍2记录12名成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他们屯戌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
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

——摘编自《里耶秦简:“复活”秦历史》等

材料二 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6 . 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时期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郡、县二级制,后在郡之上设州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A.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C.地方自主权力不断扩大D.地方割据局面彻底消除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元史·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元朝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机制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③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这一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周王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被封为诸侯,称别子。诸侯的职位由其嫡长子、嫡长孙继承,诸侯别子被封为卿大夫。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嫡长子继承始于西周B.王位继承打破了世袭制
C.规范了宗族内部秩序D.保证了政权的持久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