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简

数量(片)

汉简

数量(片)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4

1155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708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

460

内蒙古额济纳汉边塞遗址

10100

湖北云梦龙岗秦墓M6

293

新疆罗布泊汉边塞遗址

71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

800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M1

361

四川青州郝家坪秦墓

2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M1

4942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M1

6000

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

1000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看,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正如东汉王充所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此外,秦汉还有各类司法律令,以保证社会各种关系、各项事务的处理有可遵循的标准。

——摘编自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

材料二   徐谓礼文书是继商周甲骨、秦汉简牍、敦煌经书之后系统规范、真实可信的宋代纸质文书,也是目前中国国内出土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宋代官员档案

南宋徐谓礼文书共有三部分:录白告身”“录白敕黄录白印纸。其中,录白告身有两幅,录白敕黄一幅。文书的主体是录白印纸,共12幅,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嘉定十四年(1221年)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30多年间的仕宦经历。近30年间历官的印纸,即徐谓礼一生历官所有的考核表格、为亲友所写的各类保状,包括官阶升迁、被委任差遣、治绩考核、帮放请给(发放俸禄)、其母过世时依制丁忧守丧等。

——摘编自金轩《徐谓礼文书背后的南宋》

材料三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有多种沟通途径。朝廷决策,既建立在地方信息基础之上,也依靠地方官员去执行。朝廷信息下达,除政令文书外,重要途径之一是邸报,也就是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情报,皇帝的诏敕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命、赏罚,地方、部门与臣僚的章奏文报等。许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邸报知晓中央信息。宋代的地方体制,最高层级是作为监察区划的路;下面有州郡和县两个地方行政层级。朝廷、路分、州郡,都会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监督。考察结果上报至中央,人事部门汇总比对,决定奖惩。

——摘编自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治国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徐谓礼文书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书行政发展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发行的秦半两钱(出土文物) 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出土文物)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全国已有江淮、江西、福建、四川、云南、湖广、甘肃、安西、辽阳9个行省的建置。至元二十八年设立河南行省之后,行中书省的建置渐趋固定。行省下统路、府、州、县的管理体制走向定型。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由三道宣慰司管领。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前代的联系与发展。
(3)指出上述材料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主题。
2023-11-1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燕然勒功”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囤《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宪……与北单子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芜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材料四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1)指出上述材料一、二、三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024-04-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内容文献
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赋税之变

材料一   如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注;这是唐朝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

材料二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1)材料一“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6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尊老养老传统。尊老养老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范晔(南朝)《后汉书·礼仪志》

材料三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其史料类型,并判断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的敬老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023-12-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文献
史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解读材料一中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023-1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选官春秋。

材料一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考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二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

——〔元〕《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

材料三

图片说明:左图是老北京的一款游戏“升官图”的部分截图,玩法类似于“大富翁”。图上有各种官位名称,玩家从白丁(平民)开始,通过掷骰子随机决定升降,最终可上升到三公之位。当走到有些官位时玩家可以快速升官,而有些官位则升迁不易,甚至可能降职。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下列选官制度与时代相对应(填字母)。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       E军功爵制
①: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涉及什么选官制度?两位论者对该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请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论者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
(3)“升官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否有史料价值?通过“升官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在使用“升官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023-09-04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9 . 向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即于建隆三年(962年)下诏:“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娃,如违,御史台弹奏。应名姓次第放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安排,不得以只科为贵。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材料二亩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又糊名卷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宋)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

材料三 宋代320年间的登科人数,正奏名进士约为43000人,正奏名诸科约为17000人,二者共约6万人……如仅计算正奏名,平均每年取士也有188人以上,亦约为唐代的2.4倍。

——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3-11-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者反驳“皇权不下县”的论据。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论据一《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大爷同二爷道:‘我们同你家老爷虽是乡亲,但这失贼的事,该地方官管;你们须是到地方官衙门送呈纸去。’朝皋们无法,只得依言,具了呈纸,到彭泽县去告。那知县接了呈词,即刻升堂。”小说中的描写体现了县权对于乡村一级的直接管理,也体现了县官在处理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论据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保证“人名年纪相应”,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则本吏要承担罪责。

——秦晖《传统十论》

论据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

——胡恒《皇权不下县·济代县转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1)判断上述三个材料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
(2)请分别指出上述三个材料各自的论述角度,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