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9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帷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遥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朝中央官制运行方式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2-11-26更新 | 38次组卷 | 2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4 . 两次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申报》刊登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材料二 《清廷戊戌朝变记》载,慈禧曾经对光绪帝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戊戌政变后,慈禧的懿旨中频繁出现“祖宗之法不可坏”,并恢复八股取士,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材料三 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8月,慈禧又言:“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11月,清廷明谕全国:“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


问题
(1)光绪和慈禧先后变法,分别由什么事件触发?
(2)依据材料,概括光绪和慈禧变法的言行有何异同?
2022-02-04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6 . 疆域辽阔的帝国,观察以下疆域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与唐朝前期相比,元朝疆域主要有哪些变化?
(2)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采取了哪些地方管理制度?
(3)你认为元朝哪一项地方管理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请简述你的理由。
2021-11-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时代的特征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请将下列左侧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与右侧的主要特征相对应(用序号表示)。
时期
(1)夏朝
(2)商朝
(3)西周
(4)东周
(5)秦朝
(6)西汉
(7)东汉
(8)唐朝
(9)宋朝
(10)元朝
特征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B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C开放与繁荣的盛世
D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
E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F从部落到国家
G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H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
I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J多民族政权并立

2021-11-15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纵观中国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关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三省的职能。唐朝统治者如此划分三省职权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2007高三·上海·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系。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两个区域的法系名称。
(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律特征。传统中华法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决定这一法系特征的思想文化背景又是什么?
(3)如何认识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华法系的解体对以后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8-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07年上海地区历史复习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皇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太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志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满族统治集团忽然警觉到∶无论变法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都不能为此而付出满族丧失政权的巨大代价。梁启超有一段生动的记述∶当皇上云改革也满洲大臣及内务府诸人多跪请於西后乞其禁止皇上。西后笑而不言。有涕泣固请者西后笑且骂曰∶汝管此闲事何为乎?岂我之见事犹不及汝耶?……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从此处著眼我们便不难看出围绕著戊戌变法的激烈政争决不可单纯地理解为改革与守旧之争。

——余英时《戊戌政变今读》


(1)材料一、二分别从什么视角解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为什么材料一合材料二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论会不同?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
2021-02-1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