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2023-04-06更新 | 157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1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至北宋中期,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录取的人数远超过北方,北方人于是开始争取保障名额。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发生了陕西籍的司马光与江西籍的欧阳修之间就科举考试是分路取人(按地区分配名额录取)还是凭才取人(根据成绩优劣取人)的争论。司马光代表北方的观点,主张分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东南各路人才多,应考者多,这种做法对南方士人不公平,主张凭才取人。

——根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光和欧阳修发生争论的直接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021-11-03更新 | 895次组卷 | 82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广西百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史书载,汉文帝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使文帝乘车的马受惊而跑,廷尉判罚此人四两金,可见汉代职官系统廷尉的职责是
A.护卫皇帝B.掌管刑狱C.制定法律D.行政管理
20-21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出身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宣称:“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光大明朝“大一统”局面的明成祖也称:“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者,皆朕赤子,岂有彼此。”二人思想的共同出发点是
A.宣扬君权神授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等级秩序D.维护政权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
明经8163.31814.02922.7128
制举8865.7107.43626.9134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2021-03-26更新 | 325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宰是宰相,执是执政。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为执政。这一变化
A.鉴于藩镇割据的教训B.易于导致文臣擅权
C.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D.意在防范吏治腐败
8 . 据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选拔经历了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D.村干部选任受时代因素影响
2021-01-18更新 | 1337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初,文人、士子入国学或州县学以从师问难的方式学习儒家典籍;唐高宗后,“进士不寻史籍,惟诵文策”,求学之风为之大变。这说明
A.儒家正统地位开始遭遇冲击B.选官政策变化影响求学之风
C.传统官方教育逐渐走向萧条D.知识分子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10 .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指的是
A.“另起炉灶”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