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郡县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宗法制
2 . 东汉末年,曹操打破察举制桎梏,施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而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确立兼重“德”“才”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沿用了近四百年之久。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A.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蕴含着一定合理成分
C.使选官实现公平公正D.巩固了曹魏政权统治
3 . 魏晋时期,吏部委州郡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州郡中正则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A.削弱了中央权威B.缺乏严密的程序
C.完全沿袭汉代制度D.比较注重德行考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如表内容可推知(     
东汉和曹魏时期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
时段大族小族平民合计
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
东汉(196~219)3829.01914.57456.5131
曹魏(220~239)6038.73824.55736.8155
曹魏(240~264)7447.15937.62415.3157

A.政府官员来源广泛B.统治阶层日趋固化
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D.选官制度日渐完善
2022-12-1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郡县制的继续推行B.科举制的确立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分封制的实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2022-11-26更新 | 770次组卷 | 3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2022-10-07更新 | 2001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某学者指出,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可见,这一制度(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