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据下表中两则史料可知,汉代(     
史料出处
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
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
……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汉书·地理志》
(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侯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铁其所求,与交易有利《元和郡县图志》
A.对外政策比较开放B.海路是中外交流主要通道
C.地方制度有所变革D.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
2024-05-26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4月)历史试题
2 . 秦直道在修筑之时穿过了鄂尔多斯高原等。从考古发现来看,鄂尔多斯地区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壁画不仅技法娴熟,而且内容丰富,出行图、庭院图、宴饮图、百戏图、射弋图、围猎图、放牧图、牛耕图应有尽有,画中人物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这从侧面反映出(       
A.秦直道的军事功能被弱化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C.游牧民族逐渐走向封建化
D.秦代交通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2024-05-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陇右地处汉王朝的边郡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中央政府在此地设置属国管理归附较早的民族部众;同时也设置级别相当于县的道管理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此外也设置护羌校尉处理西羌事务。这反映出(       
A.民族地区官僚机构日趋完善B.陇右地区民族机构职能交叉
C.汉代民族治理政策灵活多样D.匈奴在陇右地区的势力衰落
4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   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汉时胡汉区别明显,被匈奴俘虏后的李陵身穿胡服,自认为已不同于汉人,胡服成为胡汉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后期,由于汉灵帝喜好胡服,胡服开始在京城内外流行。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胡汉族群间的区别消失B.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
C.华夷一体观念影响深远D.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6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7 . 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汉文帝时期

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
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       
A.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统一B.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
C.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D.促进了南越经济繁荣
2024-01-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内涵
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9 . 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桶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
C.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
10 . 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为“道”。秦汉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秦汉的“道”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B.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
C.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D.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