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9 道试题
1 . 下面为考古学者在广西北海发现的东汉时期文物统计表(部分)。这可用于说明(     
文物简介
波斯陶壶无论造型、做工还是釉色都与我国汉代绿釉陶壶风格明显不同
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除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均为绿柱石(主要产区在南亚,是当地流行的奢侈宝石)
铜钹打击乐器;其背部的柿蒂纹、菱格纹,具有强烈的域外色彩
胡人俑座陶灯俑座为男性胡人,发髻置于前额,尖下巴,络腮胡须
A.文明交流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技术发展B.东汉与南亚国家商业贸易联系密切
C.丝绸之路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D.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 . 如表所示是1975年对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部分考古调查结论。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从舍根墓群的考古结果看,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陶罐、陶壶、马具和海螺等饰物已经成为促进该地区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
辽代韩州城遗址、豫州城遗址及墓地等考古遗存,说明古代通辽地区作为东部“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传播、扩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通道
进入清朝以后,通辽地区进入由游牧向定居转型的社会发展状态
A.少数民族地区封建经济发达B.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
C.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遭到废弃D.民族间文化交流居于主导
3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皆设置机构加强民族管理。对此图中①②③填写正确的是(     
A.①四夷馆②鸿胪寺③理藩院B.①四夷馆②大鸿胪③巡检司
C.①大鸿胪②鸿胪寺③宣政院D.①鸿胪寺②大鸿胪③宣政院
2024-02-2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 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 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 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 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 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 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喝,熙帝载兮振万世!

——摘自班固《燕然山铭》

(1)材料记载的是        时期的        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种民族交融的方式及史实。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方式的特点。
2024-02-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5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6 . 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对比研究表明,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减少,骑兵成为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据此可推知(       
A.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B.汉朝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C.王朝战争主要对象不同D.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代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外交管理体制的成熟与完善促使了隋唐与外国之间交流活跃,对外关系空前发展,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活跃在中外交流的舞台上。

——摘编自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通过哪些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外交管理体制成熟与完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通过海路进行对外交流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例。
2024-02-0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这表明汉朝(     
A.已经形成“朝贡体制”B.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文明同化”周边国家D.中外交往道路畅通
2024-02-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匈奴为黄帝后裔;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政治主张;司马相如在《告巴蜀太守书》中大力颂扬远人归附、四夷臣服的景象。这表明,西汉时期(     
A.朝廷治理边疆卓有成效B.士人的民族观念已趋向一致
C.华夷一体观念得到宣扬D.边疆各族与内地的交流频繁
2024-02-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C卷)试题
10 .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西汉边疆危机得以解决
C.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D.“华夷一体”局面的形成
2024-02-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