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已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但所设郡县只不过是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隋文帝统一全国而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材料二   元代在今贵州一概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峒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控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或收为土舍、土弁听流官调遣,许多土司已是名存实亡。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时期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至唐时期相比,元代以后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024-05-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秦朝对巴蜀地区的板栖蛮夷实行“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租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的优待政策。汉朝进一步减轻少数民族役职负担,缩减土司祭酬费,延长牧民隔年休耕时间,改善民生。这些措施(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C.有利于边疆地区人口增长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开拓
3 .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     
羁磨政策土官土司制度
封建王朝借助边隆夷软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玉、候、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
C.旨在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D.弱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
2024-04-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校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意义。
2024-04-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乐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汉代在民族地区设置了一些郡县,称为“初郡”。如表为初郡概况简介。“初郡”的设置反映出汉王朝(     
概况
区划郡县多以部族联结的范围为区划
官僚既任命太守、县令、长史掌治郡县,又任命当地部族的首长首领为王、侯、邑长,实行土流两重统治,流官治其土,土官治其民
赋役初郡出赋,由土长解纳土贡,不立征调
军事初郡太守出兵,由内地遣戍
A.着力巩固大一统秩序B.不断扩大推恩令的范围
C.对同一民族分而治之D.逐步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2024-04-2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四)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东汉初年,西南地区的滇、夜郎等夷族与中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边远地区的哀牢夷、白狼部落也皆主动内附。其中白狼王作“远夷颂汉诗”三章,把率众归附汉王朝之举比喻为“心归慈母”“携负归仁”。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中外民族交流频繁B.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
C.儒学影响远播边地D.汉朝的边疆军事压力已解除
2024-04-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东汉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即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说明了(       
A.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溢生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燕然勒功”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囤《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宪……与北单子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芜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材料四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1)指出上述材料一、二、三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024-04-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西汉时胡汉区别明显,被匈奴俘虏后的李陵身穿胡服,自认为已不同于汉人,胡服成为胡汉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后期,由于汉灵帝喜好胡服,胡服开始在京城内外流行。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胡汉族群间的区别消失B.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
C.华夷一体观念影响深远D.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2024-04-19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B.反映了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C.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