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促进了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因为“凌轹公族,残伤百姓”,“用法严酷”,以至于“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苏轼认为,商鞅虽使秦国走向富强,但政令严苛,使民众产生怨怒与抵触;“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因此,“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司马光与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背景。
2024-05-0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十二月乙西,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2024-04-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四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4)材料三、四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2024-04-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
2024-03-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才国危,左右太亲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第一》


(1)据材料一将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方面作用?你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3)材料三中的“人”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说明了什么问题?
2024-03-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商鞅变法、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各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使民)“一之农,然后也国家可富而民力可专也。”“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摘自《商君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结合战国时代背景评价其观点。

材料二   阅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调整生产关系的侧重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对这一调整加以评价。

材料三   日本天皇于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极力主张在学习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科学技术的同时坚持灌输道德教育,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日本在发展近代教育的同时,对国民强制灌输“忠君爱国”等思想,鼓吹和提倡武士道。

——摘自《日本近代教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近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对日本的影响。
2024-03-16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据《史记·商君列传》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摘自《梭伦改革》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据《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摘自《梭伦改革》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当时秦国的平民和雅典的公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分析其共同作用。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两次改革在政治措施和影响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4)材料四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材料五   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六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5)结合材料五、六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2024-02-28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秦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女收为官奴);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徕民”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民众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10年不交纳赋税。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从而使秦国的兵源和粮食问题都得到解决。

——据《商君书》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从哪些方面入手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简评商鞅上述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