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继承唐代“两税法”的“以资产为宗”的税收制度,规定了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作为法定的征税对象,从税制上较以前更为明确地承认和界定了土地私人占有的产权。宋代赋税制度的变迁,提供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的激励机制。宋代的社会经济,在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前提下,为数众多的经济元在进行经济选择、经济决策时,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一个相同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在各种现存的制度制约条件下寻求最大的产权收益,从而使各经济元在从事经营和生产时,主观上以追求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益及个人所得的边际效益为目的,而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赋税制度变迁的激励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85年公安部规定;公民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截至2001年底,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摘编自马桂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户籍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一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根据相关资料,国家在这30年内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引旦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祇,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从而揭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

——摘编自谢然浩《中国住房商品化2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1906年清政府在所谓的“预备立宪”中开始实行官制改革,波及到监察机关。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清政府设立中央资政院和地方各省咨政局,并赋予其在立法、财政、监察方面的权力。同时,还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第一,裁撤六科。第二,按行省分设“道”,共二十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第三,撤销五城都察院,设立审判厅以取代五城都察院原有的维护地方治安的功能。改革后,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最后寿终正寝。

——摘编自王晓天《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是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最为完备。乾隆年间修成的《大清律例》体现了传统中国法的诸多特点,如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等。《大清律例》颁行后,清廷多次重申其稳定性,律文被视为“祖宗成宪”,不可更动,但每隔一段时期可以“酌修条例”,至清末时,条例规模已非常庞杂。
1902年,清政府着手进行法制革新。到1910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颁行的《大清现行刑律》共36卷,30门,389条,附例1327条,后附“禁烟条例”12条,“秋审条款”165条。该律把传统刑律中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及外遣、充军等删改为罚金、徒刑、流刑、遣刑、死刑五种,废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严刑酷法;分别民事、刑事,把原来《大清律例》中关于继承、婚姻、田宅、钱债等民事部分,不再混杂在刑法范围内;还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毁坏铁路或电讯,妨害国交等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另外,在卷首列入律目、服制图、服制,保留律文中的“十恶”、“八议”等。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清现行刑律》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大清现行刑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官职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

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指定新的职官制度。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生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元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

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富职改革:“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中三叠四,多少劳扰。”

——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富职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富职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君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时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