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政府还致力于对社会的整合,试图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间的平衡和共赢,从而具有了向现代公民国家发展的导向。为此,清政府制定多项法律(如《集会结社律》《钦定报律》等)来规范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放松了对舆论界和公民集会结社的限制。但是,新闻报刊的创办和新式社团的组建带来的是社会运动的勃兴。对此政府当局缺乏应对的权威、经验和智慧,而社会舆论界同样缺乏理性的自我克制——报刊舆论日渐激进,新式社团则缺乏统一行动并与政府进行协商的能力,这导致政府和社会舆论界从互动走向对抗。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体现了社会舆论界的民主诉求,然而国会请愿运动的日渐激进化以及政府当局的压制举措,使得两者之间的对抗走向难以调和的境地。

——郭绍敏:《重新审视清末宪改:国家建设视野和政治科学范式》

材料三:本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天皇即于l868年4月发布《维新政体书》,开宗明义宣布了天皇的五条誓文: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第二,上下一心,盛行经论;第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第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第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最初改革确立了基本原则。这五条誓文是明治政府对封建旧体制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以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为基本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日本的改革一开始便把目标定在国家的现代化上。

——贾占军《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日本宪政改革,分析清末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
2018-09-29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观念。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m2。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3 . 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
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
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
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农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国民政府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国民政府先后制订了《非常时期垦殖大纲》《经济部关于战时农业建设方针的工作报告》,设立垦务总局,对移民垦荒作了具体规划,大力提倡和组织开垦荒地。1938年和1939年,国民政府分别在汉口和重庆召开两次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增设内地金融机关,以完成金融网,扶助内地必需生产事业并扩大农村贷款等措施。鉴于大后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现状,西部各省在经济部农本局协助下成立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以推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国民政府设立多处科学实验机构,对一些先进的农业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实施肥料改造、农具改良、牲畜养殖等方面的改进。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农业政策后,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四川省粮食总产量与战前相比,有增加的年份占到5/8,8年粮食总产量的平均水平较战前足足增加了12.38%,农产品不但满足内销和抗战的需要,还建立了外销渠道,用农产品换外汇,支持战争。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玄宗即位初期,由于党同伐异和派系争斗激烈,导致官员人数大量增加,造成政府财政困难。唐玄宗为扭转这种局面,决定裁汰冗官,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同时,唐玄宗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被淘汰。唐玄宗颁布《整饬吏治诏》,规定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并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升降奖惩。唐玄宗命人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了各级衙门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从法律和制度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尤其重要的是,唐玄宗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以此牵制高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玄宗的政治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孙中山游历日本期间,对日本具有现代民主管理色彩的乡村治理颇感兴趣,认为“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这些蕴含浓郁民主色彩的乡村治理思想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尺度。在民国政府酝酿乡村自治时,晋、苏、浙、赣等省已有较为成型的乡村治理实践,特别是山西村治运动颇有声势。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探索也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参照范例。乡村治理既有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也有当政者对乡村社会实行有效管控的现实压力,乡村治理成为国家与社会寻求平衡的突破口。

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标志着孙中山村治思想的全面展开。但是,具有民权色彩的现代乡村制度并未走太远,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以削弱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保甲制度,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制度走向。这一制度转变带来的恶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摘编自《清末民初乡村治理再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转向保甲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幕府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引荐亲信士人加入府署、参与行事决策的制度,由来已久。晚清社会剧变,推动幕府不断革新。

鸦片战争前的陶澍幕府,充其量也只有魏源等一二十名幕友;鸦片战争后的曾国藩幕府总数有400-500人,李鸿章幕府有304人(含洋员)。幕府人员除了原有的儒生、朝廷命官外,又新增了留学生、洋人以及新式学堂学生等。幕府的职能,由明清时期处理刑名、钱谷等琐碎事务,逐渐转为办理洋务、外交事务为主。督抚们还应形势需要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局”“所”,冠冕堂皇地委任自己的幕僚管理,而无须朝廷另外指派司道大员。幕僚的薪水从公费中支出,不再由幕主自掏腰包。

——据李志茗《晚清幕府的嬗变与近代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幕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幕府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18-07-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51~1856年,巴黎的人口约从95万增加到113万,当时的巴黎环境非常恶劣,城中的古老建筑旁到处是破旧的木棚,道路仍然是曲折蔓延,房价和房租不断攀升,而工资水平却基本未变,市民的居住问题大大恶化,穷人住房难更是成为头痛的大事。对此,市长奥斯曼实施了巴黎住房改革。奥斯曼借旧城改造拆迁破旧街区,与此同时,与公司合作,在融资后将巴黎城郊的一些村镇收归国有,并用这些土地修建住房,一部分用于补偿给拆迁户,一部分租赁给无房的市民。为保障低收入租户的利益,立法规定,免除贫困房客的房屋税。奥斯曼在任的17年,共有19730座房屋、120000所住处被拆毁,但被34000座新房和215300处新住宅所取代。尽管被迫迁出的人对这种强制性迁移十分不满,但这个模式后来还被英、德等国采用,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等等。

——据朱明《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斯曼巴黎住房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斯曼巴黎住房改革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