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对边疆事务的关注首重于藏、蒙、新边事,处理散布于西南、西北地区的残留土司,基本因循逊清成例,游移于土司存废之间。在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近代中国,面对边疆危机的外在冲击,边疆问题关系到民族国家统一整合的成败。土司问题的解决,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后,才出现转机。在国家政体转型后,追求政体统一、民族平等和“还政于民”,民国时期的在西南边疆废土归流以整合边疆为目的。将废除土司同革除封建残余、追求社会平等、融合民族关系、树立土民国家观等相联系。南京国民政府厉行废土归流,意在消除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多元政治共存的局面,将边地整合进统一的国家体系中。然而,现实的政治困境却令中央与地方政府就土司问题的解决各持己见,国民政府有意淡化民族意识,强调政治统一,而土司则重在对边疆各族社会文化特殊性的突出。中国作为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的阵痛,而民国时期对于“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过分强调,终未能解决民族与国家、多元与一体的矛盾性。

——摘编自李沛容《国家转型下的边疆整合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废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废土归流”。
2022-05-22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开封清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公元755年的叛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局面。地方上诸侯藩镇割据一方,不供贡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唐中叶开展了盐业改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继续进行这一改革。刘晏对国营盐业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他认识到盐利收入丰厚,但置吏太多,“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刘晏对之前的专卖政策进行了改革,将官运官销予以废除,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当时商人过境,各级地方机构都要加税,这属于法外苛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刘晏奏请罢之。“诸道加榷盐钱,商人舟所过有税。晏奏罢州县率税,禁堰埭邀以利者。”他在各地设置了“常平盐仓”,贮存官盐。

——据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叶财政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盐业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政府严禁私产私销食盐,可是明朝中叶后,福建还是出现了私盐泛滥的现象。为解决官盐不售,财政紧缺的问题,1443,福建布政使孙升上疏朝廷,请求将得浔美、丙州、惠安三场盐税折来,户部对此给予批充。1448,朝廷同意福建盐税全折,“每引折来一斗,派纳泉州府附近永宁卫,并福全、金门等所仓,听给官军月粮。”后来,福建一些盐场逐步废除实物税改行货币税。从1503年户部“题准将惠安场七千三百五十三引,每引征银七分解部"开始,直至1575,福建运司辖下的盐场全部从折米改为折银,完成了盐税折银的漫长过程。盐税改折是官府应付福建盐区“私盐充斥,国课半减”局面的一项改革措施。改折后,灶户在缴纳规定量的税银后,就可相对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

——摘编自周典恩《明朝中后期福建盐政改革之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后期福建盐政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福建盐政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用卢世荣施行理财改革。卢世荣主张“官自酤卖”,由官府垄断酒的买卖;他还主张国家收回权贵经营的冶铁业,改为官营。次年,他又奏请海外贸易由官方操纵,实行“官本商办”制度,由官府选择海商作为其代理人操持具体事宜,海外贸易利润按七三开分成。后来,他还建议由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畜牧业,政府提供本金,选择部分蒙古牧民自主经营,官民八二分取利润。卢世荣力主重新设立常平仓,在商品供过于求低价时收购商品,待到市场供不应求时,再高价抛售商品。此外,他还利用课税的方法,调节供求,并严厉打击商家的不法投机行为。卢世荣理财改革时间不长,但其对权势豪商所享有的特权予以限制和裁减,使得以成为元代历史上的一代能臣。

——摘编自吴晶晶、王福革《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汉武帝时期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屯田始于元符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在朔方以西至令居屯田,屯田官兵达五六万人。此后,随着战争的需要,上郡、朔方、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以至西域的轮台、渠犁、车师、楼兰等地皆有屯田,屯田官兵最多时达到六十万人之众。屯田制度解决了边地军队的军粮供应问题,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得以保证,汉朝政府对西北边塞地区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摘编自漆侠著《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增强中央财权和财力,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先后三次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进行改革,逐步确立了近代财政分税制度(划分国税与地税种类和征税标准)。1927年改革,虽国地税财政收支改革为“均权”,但税收划分有所偏重,存在分税过粗、分配不均等问题,而且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实际控制省份有限、政权尚未巩固,新税制未能有效实施。1928年改革,为了兼顾各省不同发展水平,南京国民政府采用税源划分和补助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以补助金调剂地方利益,给予地方一定财权,初步确立了地方财政体系。但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省县财政收支范围未划分。1935年改革,政府确立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体制,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未能施行。

——摘编自焦建华《现代化进程中的集权与分权:南京国民政府分税制改革再探讨(1927193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财政分税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分税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废除山东清吏司改设管椎司,但其职能仅以监督稽核为主,盐政实权仍掌握在地方督抚手中。辛亥革命后,一方面,许多地方盐务机关瘫痪;另一方面,大部分盐区仍实行引岸专商制,盐商和官吏从中牟取暴利……民国初年,由于承担了巨额的赔款,(北洋政府)大举外债,西方国家在控制了中国关税之后希望能够控制盐税,以有效地操纵我国的财政命脉,各国均以“用洋员襄助招顿改良中国盐税征收办法”等条件向中国贷款。面对盐政的混乱状况,以张謇、景学铃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对盐政进行改革。政府先后颁布《盐务署稽核总所章程》《盐务署稽核分所章程》《盐税条例》《私盐治罪法》等,从管理系统、稽征制度、运销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涉及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多领域的配合。

——摘编自熊劲松等《浅析民国初年盐税改革与盐税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政府盐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府盐税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德宗登基后,力图有所作为,颁布两税法,着手武力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结果引发泾原兵变。唐德宗采纳了陆贽将天子私库财物全部赏给将士的主张,改善了天子形象,赢得朝臣和藩镇支持,加快了平叛进程。兵变平息后,针对艰难的局势陆贽设计了许多细致的改革方案,但大多数改革主张未能实施。例如,在中枢体制的改革上,反对以翰林学士分割宰相权力、参与中枢事务;认为最理想的税制要以“丁夫为本”,交纳“布帛缯纩与百谷”,所以提出恢复租庸调制;主张由政府出面限制地主的地租额,以缓解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等。

——摘编自齐勇锋等《中国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贽改革主张大多未能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陆贽改革为例,谈谈对封建王朝改革成败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宣宗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846年即皇帝位。未登基前他曾装作平民游于江淮间,了解民间疾苦。大中元年(847年),天旱,宣宗减膳撤乐,出宫女五百人,放五坊鹰犬,疏理京城系囚。849年,唐出兵取原州(今宁夏固原)等七关;十二月,又收复扶州(今四川南坪北)。851年,河湟之地尽入于唐。从财政收支,漕运情况来看,在宣宗时期,唐王朝的财政有了好转。宣宗想知道百官名数,就命作《具员御览》,常置于案上,又尝密令纂诸州境土风物及诸利害为《处分语》一书,藉以考核诸州刺史。宣宗下诏,凡刺史调任,必令至京师,面察其能否,然后除官。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国家初安,虽有各地军变都很快就平息了。《资治通鉴》说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谓之“小太宗”。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宣宗为史家称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宣宗为例,简析作为政治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松赞干布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不仅感兴趣于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更将目光注视着唐王朝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采取了另一个颇具雄才大略的改革方案:即仿照唐朝的府兵制,革除吐蕃原来旧的部落兵制,致力强兵。部落兵制是一种源于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掠夺、抢杀、血亲复仇为目的,建立在原始经济上的落后、野蛮的军事制度。这种军制毫无战斗力,很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兴的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此形势下,松赞干布在吐蕃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军事组织。经过改革,吐蕃军队成为一支兵牧合一、集备战、生产、参战于一身的新型军队。此间,吐蕃的军事力量无论从数量上到质量上皆是相对强盛的,其军事制度也是相对严密、完善的。

——摘编自李燕《论松赞干布的 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赞干布军事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松赞干布军事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