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是岁(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军队) 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等

材料二   1950 年,驻新疆部队 11 万指战员就地屯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1955年,铁道兵 9 个师的转业官兵在东北的密山、虎林、饶河境内,组建军垦农场。1958 年,全军大批复员军人到北大荒建设军垦农场。1966 年,12 个军区相继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些生产建设兵团被誉为"不穿军装,不发军饷。永不转业的戍边大军"。1972 年以后,这些农场陆续移交给地方管理。

——摘编自陈默、杨庆华《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年曹魏势力推行屯田的特点并分析屯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屯田的主要表现,并归纳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首推通省均摊的直隶巡抚李维钧,他奏称“以直属人丁请按地亩均摊,原因北五府地圈丁留,民多偏累起见,仰荷圣恩俞允,臣悉心筹度,如此五府所属以本处丁粮摊入本处地粮之内,则粮必倍增,有地者亦属苦累,是以酌议通省均摊。”且直隶等北方省份各州县田赋负担尚无畸重畸轻之别,丁银通省均摊在缓解原本丁银沉重的州县负担的同时,对其他州县影响尚不甚大。即将全省“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全省)二百零三万四千百余两地银之内,仍照顾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大体上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钱许。但南方省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州县田赋丁银负担原本轻重不一,以江南为例,长江以北州县丁银重而田赋较轻,长江以南州县丁银轻但田赋颇重,若丁银通省均摊,势必前者获益而后者受损,造成新的税负不公平、不合理.....故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接着,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相继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

        ---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教育在宋代出现了第一个发展的高潮,书院、官学、私学成为宋代湖南3种主要的教育形式。湖南则是书院教育发展之重镇,在全国非常突出,更出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以及书院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朱张会讲”(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诘难辩论)。宋代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宋代湖南进士中试人数为唐代的37倍,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中共写宋代学者988人,其中湖南有141人,位居全国第5。

——摘编自冯象钦 刘欣森《湖南教育史》

材料二   湖南近代教育改革在民国建立后拉开帷幕。湖南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撤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湖南各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留学教育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湖南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照孙中山权能分治、五权宪法、“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理论等设想,建立了以“宪法、民法、刑法、民诉法、刑诉法、行政法”为主干的六法体系。1945年,国民政府聘请美国哈佛法学院庞德教授为司法行政部顾问,进一步司法改革。庞德是“社会工程”法学流派创始人,强调法律更应服务于全社会,但也极力维护《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的合理性。上海《大公报》发表社评,以极激愤的言辞予以批驳,将庞德提出的“总统集权的五元制合乎国情”“民主不能移植”等观点视作“外毒”。1948年11月,庞德离开了中国,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化为泡影。

——摘编自周雅菲《西法何以未能东鉴——庞德与中国近代的法律改革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医事制度已不能适应增进民众健康的要求,受西学东渐和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医学界人士及知识精英在借鉴和学习外国医疗保障制度后,提出实施公医制度。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逐渐变革医疗卫生体制,确立了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疾病防治模式,疾病控制策略也开始由个体转向群体、由民间自发到政府组织转变。金宝善代表国民政府卫生署详细说明公医制度的医疗组织机构建设可以分中央、省、市县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中央有卫生署及卫生实验处两个机关。二是每省有卫生处,负有督促各县卫生院工作实行的责任,必要时还可以添加训练班的设置,以训练下层卫生工作人员。三是县市是医事建设的单位,每县分县卫生院、卫生所、卫生分所,设卫生员。卫生员专做急救、生死报告、卫生宣传、种痘等工作。公医制度加速了中国医疗制度由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过渡,但也存在公医制度设计未能很好满足社会现实医疗、防疫需求以及和民众观念契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摘编自史经霞《民国医疗制度变革的理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医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时期公医制度改革内容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使用无确定限度等特点。在人口压力和州县事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摊派不断增长,养廉银不断扣减,州县财政入不敷出,随以经制外加收的办法来解决经费来源。而浮收过多,不仅民生日苦,更加剧了吏治败坏。咸丰同治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湖北巡抚胡林翼革除一切冗费,将裁减后的浮收补充各衙门以应办会之需。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裁减浮收,明定限制,确定数额,江苏巡抚丁日昌将陋规充公以作为办公之费,办法更为清晰。咸同年间的“公费”改革,将各种陋规裁减,然后归入司库,再按规定数量支取。对澄清吏治、减轻州县负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极为有限。

——据刘伟、刘魁《晚清州县的办公经费与公费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以下是英国议会改革进程表: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高工资的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男性的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1928年

妇女选举权的资格降至21岁,与男性公民相同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020-06-0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明初的监察制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式创设督察院,完成了台、察合的制度创新,“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因此,对科道官的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先后颁布了《宪纲条例》《大明会典》等。

——《浅论明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监察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0年后,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低迷期和多党联合执政的混乱期,党派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交织混杂的局面。在新的挑战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日本原有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日益严重。

1996年,以首相为会长、全部委员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行政改革会议,历经59次讨论后提出行政改革的总体方案。1998年,又成立了以全体内阁成员组成的改革推进本部,专门负责实施改革方案,并设置了由民间人士组成的顾问会议来监督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情况,1999年,国会通过了包括《中央省厅等改革相关法的大纲》等多个相关法案,2001年,改革推进本部依据法令,将原中央政府机构由1府22省厅缩编为1府12省厅,并计划10年内将公务员总数削减25%;同时,将国立医院、邮政、博物馆等84家单位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委托给民间管理实现民营化;推进地方政府合并,计划将原有的3000多个地方政府缩编为1000个左右。

——摘编自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咸丰以降,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中,沙俄趁机对中国东北领土进行侵吞,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大量贫苦百姓出关开荒谋生,造成奉天地区(今辽宁省及内蒙和吉林的部分地区)民人数量剧增,为数不多的州县衙门难以维系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加之相沿已久的旗民二元管理体制下各自为政、吏治败坏的弊病,使得当地匪盗横生、百姓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清廷被迫于光绪元年(1875年)差派办事练达的刑部尚书对奉天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崇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盛京将军按内地总督体制加兵部尚书衔,统辖奉天地区钱粮、驻防、刑狱事务,并兼管奉天府尹,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最高长官;奉天刑名案件由将军、府尹负总责,盛京刑部侍郎只能对重大案件按律审结,其他案件不得干预;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尹每年最少得养廉银八千两和六千两,其他官员亦应一定程度加薪。崇实的改革开启了清末奉天地区行政体制变革的序幕,当地实行了二百余年的旗民二元管理体制开始被州县一元管理体系所取代,进而逐步确立了同于内地的单纯以地域划分的行省政区模式。

——摘编自刘洋《崇实改革与清代奉天地区政区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崇实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崇实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