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朝定鼎中原,当时所用仅止八旗劲旅,而已无敌于天下;其后额设绿营制兵,多或六十余万,少亦五十余万,较之八旗,不啻倍其蓗(形容人数众多)。乃粤匪、捻匪、川匪、回匪之乱,制兵竟不足恃,于是加饷挑练,而有练军;招募勇丁,而有湘军、淮军、毅军;及日本之役,练兵练勇又不足恃,于是仿照西法添设新军,而有袁世凯、聂士成两军,及湖北洋操队、江南之自强军。

——《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新军和旧军相比,官兵的文化水平明显较高,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湖北的部分革命党人先后投军,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周围的新军士兵,并相继成立了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促使进步的知识分子们反思、觉醒、投笔从戎,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尚武思潮,军人的地位被凸显出来。他们迫切地想和政治家、商人等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分享政治权利,但这是清政府给予不了的。新军最终转变为向清朝发生统治危机的区域猛然打击的铁锤,清廷整个统治链条随之解体。不久之后,新军中北洋新军则成为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控制政权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刘莹《清末新军的兴衰演变及其历史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兵制的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新军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019-05-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漳州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后的苏维埃政权贪污腐化行为时有发生。临时中央政府开办了多期培训班,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苏区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惩贪污腐败。设立控告局,悬挂控告箱;建立突击队,加强不时监督;设立巡视员和工农通讯员,形成监督网;设立专门检查委员会,组织群众法庭;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核实检举情况,报告上级政府和军事机关执行,等等。红军师以上单位设立党务委员会,负责执行党的纪律等党务工作。中央苏区所辖各省、县都设立检察委员会,负责监督政府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执行苏维埃颁布的各种革命法令。中央苏区还发动群众,“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至此,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摘编自袁征《试论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特点。
2019-03-2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 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 SAT 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 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 正式作为一 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 和 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
2019-01-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收钱银,称为火耗。火耗往往成为法外之税,又无监管,腐败丛生。清雍正二年,在全国推行火耗归公制度,规定统一的征收标准(一般10%—15%),作为法定的正税,直接征收到中央。征收的“火耗”银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中央至地方的财政亏空;应付各项支出后仍有余钱,即可做第三种用途——各地政府的公用银。

材料二   清朝对监察制度非常重视。在中央设立都察院,该制上袭明朝,依清朝的具体情况略有损益。在地方设总督和巡抚,除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外,还有监察之职。其他挂总督、巡抚衔者,循例均兼有都察院右都御使衔或右副都御使衔,对所属地方官不仅有节制权,同时亦有监察之权。

——摘编自《论乾隆时代的廉政建设》


(1)依据材料一,归纳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的主要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018-11-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2018-10-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云南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18-07-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政改大事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参赞新政,颁发了提倡官民上书议事,裁汰不必要的官员等。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实行新政改革的原因。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初年以铜钱为法定货币,与历代钱兼行。而铸铜币缺乏铜料,政府责令民间出铜,搞得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另一方面,铸钱笨重,价值低廉,对远程贸易不利。洪武八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同时,“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钞法,实行以宝钞为主,钞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至洪武二十七年八月,“诏禁用铜钱”,自此,宝钞成为唯一流通货币。但“大明宝钞”从未建立准备金制度,其印制、发行、流通使用完全倚赖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执行,因此,属于不可兑换纸币。明政府把超发纸币当作了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并加以滥用,致使纸币恶性膨胀,最终导致宝钞制度崩坏。

——摘编自陈昆《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推行宝钞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初宝钞制度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析。

2018-04-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2(新课标Ⅰ卷)-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了30%,1.1万家企业倒闭,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以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工资可以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在职人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进行税制改革,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的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大约有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政府宣布财政困难,暂停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皮埃尔·米盖尔(法)《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勃鲁姆改革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代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他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杜佑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他认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到801年,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成为中国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创。《通典》凡二百卷,分为九门,杜佑认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以食货(财政经济)居首,次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门又各分子目。杜佑批判颂古非今的思想,强调今胜于昔,指出制度设置与变革,事皆相因,主张一切事情,应该“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杜佑的历史进化观点,与唐朝发展开阔人们眼界有关,也受唐初史学发展,尤其刘知几的史学评论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杜佑代表作《通典》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