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南朝宋刘裕为皇帝时,社会阶级已起变化,士族地主势力趋于衰落,庶族寒门走上政治舞台。但九品中正制度的存在,致贵族、高门垄断高位,皇权还需取得他们的支持。为加强皇权,南朝君主把重权寄给原系微不足道的小官,这种小官既为重权所寄,渐次变成真宰相大臣,“至如中书所司,掌在机务。……,常为重寄。”门阀士族把持的“高官”职位,逐渐变成空名义或一种安慰而已。地方上,皇帝把刺史之权交给典签(典签是南朝在地方长官之下典章机要的官制,用以制约刺史),这样位高者无权,有权者位低,谁都反不了皇帝。文武官职实际管辖权力可互换,文官预军事,武将预政治,也都可为宰相。“宰相者……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以致有人叹息“政出多门.乱其阶矣。”南朝官制的变动,包含了社会变动的意义,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根据材料,概括南朝官制变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官制变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廷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炀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法国中等教育机构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校,属于精英教育机构。1802年拿破仑建立国立中学,国立中学注册费用高达1000法郎,相当于一个技工一年的收入,招收对象有一定的智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国立学校由政府直接管制,政府不但给就读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承诺给学生美好的职业。进入20世纪,法国教育取得许多突破:1930年实施中等教育免费化;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1959年则改为16岁。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以后,统一中学建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与此同时,统一中学普及化后,学校面临管理同一班级学生不同教育背景、学习近平的问题,不同地域中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摘编自下翠《法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中等教育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法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面是清末新政的有关内容,阅读材料。

材料一:1901年到1905年

一、改革官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二、改革经济,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废除武科举。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令各省建立武备学堂,各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

五、改革法律。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

材料二:1906年到1911年

一、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

二、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

三、1909年,各省咨议局选举。

四、1911年,栽沣任命庆亲王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汉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回答问题


(1)材料二较之于材料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试对清末新政作一简要评价。
2019-03-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清朝一开始就有别于科举制度下选用一般官员的成例,其依据主要是王公大臣的保荐。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出使大臣由“在京王公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
       1901年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嗣后出使大臣办理交涉得力者,三年任满,亦准给假回国,假满回任,俾得久於其职,驾轻就熟。”由此,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的特点
(2)根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的新变化。
2018-06-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廷为适应新的形势和“预备立宪”,颁布了不少行政管理法规,主要的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结社集会律》(共35条)<违警律》(10章,45条)《清理财政章程》(35条)和宣统元年(1909)的《国籍条例》(5章,24条,附施行细则10条),以及在此前后发布的《户口管理规则》《各学堂管理通则》等。经过上述“修订”,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诸法分立,各有所司。它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法律体系开始解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行政法规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法规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也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和标志。我军在1927年8月建军后,一直致力于建立红色政权,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漫长的战争年代,由于条件艰苦,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环境残酷及客观条件所限,我军一直未能实行军衔制度。但在国共合作时期,我军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街制,后来由于战争环境变化和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而被终止,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军官以元帅军衡。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发布授予朱德等十人以共和回元帅军衔的命令,周恩来总理发布将军授衔命令。此后各部队陆续举行了校官、尉官授衔典礼,各部队首长授予所属部队士兵以军士和兵的军衔,《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行军衔制是“我国武装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解放军报》发表社论阐明了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

——摘自徐秉君《新中国两次实行军衔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长期未能授予军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军衔制度改革的意义。

2018-05-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皖江市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85年公安部规定;公民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截至2001年底,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摘编自马桂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户籍制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