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甚久,“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到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民富者,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杨炎税制”的精神实质为历代仿行不替,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行的“方田均税法”、明代张居正施行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时推行的“摊丁入亩”法,都不过是杨炎税制的翻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杨炎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析杨炎税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17世纪,法国开始军事革命。法国军队数量从1610年的不过2万人增加到17世纪末的40万人,军事力量迅速增长,兵工厂、造船厂、军港等各种军事设施都在扩建,1690年,法国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炮兵学校,创设职业军校,培养职业军官和士兵。路易十四期间发明刺刀装备,建立炮兵团,炮兵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个兵种。法国废弃原有横队战术,改用专业训练严格的三列横队战术,军队战术变化明显。创办后勤部,监督补给品价格、质量、运输及发放;细化军需品储存和运输。军事革命使军队组织和管理趋于专业化。17世纪成为法国军事管理、组织系统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

——摘自孙义飞《17世纪法国军事革命》,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50期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17世纪军事革命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法国这次军事革命的背景及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1-01-2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材料  清朝武举制度沿袭明朝旧制,数百年来未有大变化。武举考试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相当于文化考试,外场是武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以骑射为主。及至晚清,冷兵器时代逐渐走向终结,清朝武举制越来越不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部分清廷官僚认识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首次向清廷提出改革建议。直到甲午战败改革武举制成为清廷士大夫和官僚的普遍共识,尤其是张之洞的建议得到清廷内部比较普遍的认同。其改革要点有三:应考人员来源仅限于“营伍”等专业军事场所,年龄不得超过25岁;将武营、武学、武科三者合一,制度建设与精神建设双管齐下;将武举制考试内容扩展为枪炮施放、操练技艺、测算制造三项,分三场进行,择优录取。1901年,清廷正式废除武举制。武举制改革成为近代中国追求富国强兵道路上的一盏灯火。

——摘编自孙璐《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武举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武举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0-12-0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周政权建立后,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初以来行之有效的大政方针,有因有革,所谓“不改旧物,天下惟新”。武则天主持朝政规定州县境内,“垦辟田畴,整修水利”,使民“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以惩罚。她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安焉”。此外,武则天还积极向边远地区推行屯田、营田,注意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在户数增长上,从永徽时的三百八十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移风易俗,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对以往的清规戒律和一些陋习进行了改革。如在服饰上,规定妇女出行,不必著幕罗,戴帷帽即可。凡大朝会,妇女可以与百官杂处,鼓励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引进妇女参与朝政,如令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武则天改革举措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兵制逐步完备并定型。宋设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此后直至南宋灭亡,这一制度再无大的变化。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为防止三衙将帅重演“陈桥兵变”的政变闹剧,宋代把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为了加强禁军,宋太祖不仅继续采用淘汰老弱兵员、令其归农的办法,而且还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去选精兵,并以才力技艺为参考标准。在兵力配置上,禁军约二十万人,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驻守京城的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其统治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兵制改革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二百多年的藩镇并立、割据风行、 武夫作乱、兵燹连年的混乱局面。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述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6 . 材料 唐宋以来饮茶之风遍布南北各地。宋初建榷茶制度。“采茶之民谓之园户”“置吏总之”“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商人向京师榷货务输金帛,换“引”去沿江榷货务算买茶叶,再赴指定地点销售。逐渐确立官购商销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的茶叶专卖体制。此法被称为“交引法”或“入中法”。

1112年蔡京主持茶法改革,规定:茶引的印造权和发卖权统归中央太府寺,置合同薄注籍,发往都茶务销售。商人买茶引后,到所指州县直接与园户交易,经当地市易务点检后,装入政府统一制作的“笼篰”内并封记。商人在茶引所定期限内卖完茶叶,回都茶务缴回茶引。都茶务官员对合同薄销引,中报太府寺。这种榷茶制度被称为“茶引法”或“合同场法”,历经北宋末年、终南宋一代都没有大的变化。

——摘编自李恩宗《论宋代榷茶法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入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中后期“茶引法”的突出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我国建国后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

时间

事件

1951年7月

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了统一。

1955年6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8年1月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1964年8月

提出两个“严加限制”,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

1977年11月

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1985年7月

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

1998年8月

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等等

                                          —— 摘编自陈文群《建国后户籍制度的变迁状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2020-04-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隋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义仓具有自治色彩,是典型的民间储备。但开皇十五年以后,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隋朝仓储充盈,号称够用五六十年,但真的发生自然灾害时,竟造成了人吃人的惨剧,原因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按照隋朝制度,地方官开仓赈给,“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因此可以说, 是隋朝仓库管理制度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代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安史之乱发生后,地方被“叛军”控制,粮食紧缺,中央在战争中接连失利。

鉴于上述问题,南宋创办了以民间力量主导,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社仓。 回归三元结构,并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粮食储备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0-05-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户部进行查勘核实。这一系列户籍制度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因应技术进步,强化中央集权所做的不懈努力。秦汉时期,乡级机构编造并掌握了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基础帐薄,因此就具有了征发赋役、管控民众的基本行政职能。魏晋之际纸筒更替后,这些基础帐簿的编造权逐渐收归到县,帝国的基层统治重心亦随之由乡司上移县廷,中国古代基层统治方式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由此架构了此后1500多年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魏晋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魏晋时期户籍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 唐代前期已经有一些比较固定设置的使职,如节度使、采访使等。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上也具有使职的特点。安史之乱以前,使职的差派就已经很普遍,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使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职体系才逐渐形成,并最终取代尚书六部成为政务的主要执行者。例如,户部长官不判本司事,只有当他判户部事时,这一差遣官才掌握实权。礼部侍郎不掌贡举,中书舍人知贡举事却成为主考官,而中书舍人的本职即撰拟诏书的工作又可能让尚书郎或者其他官员加知制诰来承担。唐代固定的使职有很多,重要的有翰林学士、户部盐铁度支使三司使和枢密使等。使职体系与尚书六部职权的冲突和调整,实质上反映了行政体制转换的过程。使职体制的出现,不仅适应了职官制度本身变化的需要,也反映了唐庭内部的权力斗争。

——摘编自刘后滨《安史之乱与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使职体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使职体系的历史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