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末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明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清雍正初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折成银两征收,正式废除人丁税。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税种和赋税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赋税改革的意义。
2016-12-12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6届广东省东莞六校高三上期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服饰在人类生活中最初只是为了实现遮体、避寒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衣冠来“昭名分,辨等威”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继承,“衣冠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色。

康有为将断发易服与强族强国联系起来,可谓掀起了清末服饰变革之最强音。革命派对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多,并伴随仇满、反满的民族主义和革命主义情绪,他们认为:“凡种族之别,一曰血液,二曰风习。”而风习也包括服饰方面,加之结合满清入关时推行血腥的“剔发”、“易服”政策,因此反满就先划清汉族和满族之间的文化界限。……辛亥革命之后,传统旧服饰所承载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去,新服饰更多体现了民众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服装制作原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使服装基本摆脱了等级和伦理制度的干预,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衣冠之治”也逐渐瓦解

——摘编自张晓瑾《清末到民国的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到民国时期服饰功能演变的过程及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派对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多”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到2 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类流动人口已迭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一一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为北周大承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次为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其他诸道多不过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岭南)。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

——摘编自《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府兵制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改革府兵制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清朝原本在全国各地港口都设有海关,分别归当地督抚管辖。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并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1853年,小刀会起义捣毁了上海海关,清朝海关官员逃跑。之后外国侵略者提议由各国派代表与清政府一同重建海关,从此中国海关的高级职位都被外国官员把持。1861年起,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统一管理全国各地的海关。在他管理海关时期,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清朝末年,总税务司将税款的保管账户全部转到了外国银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渐加强了对海关的控制,并与1928年开始与美英法等国重签关税新约,1933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延续了95年的以洋员税务司为主宰的海关制度,宣告结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海关改革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五口通商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各部之首。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体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迁都平城后,北魏控制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其经济生活方式开始由游牧与军事掠夺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与军事掠夺为辅的混合型经济,与之相随的财政管理体制也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由千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平城时代的北魏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田租户调收入骤增。北魏财政收入由前期的以军事掠夺、户调杂税和高牧狩猎为主要财力来源的模式转变为以租调为主要来源的模式,财政支出则由前期的以军费为主转为以军费和官俸为主。财政收支的变化催生了新的财政体制,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也使得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财政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北魏中期国家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财政体制方面最为明显的体现,并以太和十六年(492年)的"改创百官"的举措确定下来。随着北魏财政体制的渐趋南朝化与行政管理机构的逐渐完善,财政支出迅猛增加,导致国库虚竭。为解决"国用不足"的困境,北魏政权在后期提前征收租调,这一做法更使财政收入后继乏力。

——摘编自王万盈《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政府建立新财政体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政府建立的新财政体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礼宾工作上呈现出大规模、高规格、超隆重的特点。以迎送仪式为例,19541019,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沿途20万民众夹道欢迎。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简化仪式,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国家领导人出访、离京不再举行迎送仪式;国宴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餐制,同时创制中西合璧的菜品,更好地照顾外宾的就餐需求;外事活动的着装上,从以前清一色的中山装向西服转变,并逐渐形成按场合着装的意识,在遵循国际着装规范的前提下,穿着包含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礼服,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通过服饰构建了大国身份。

——摘编自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特点,简析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目标,加大空军、海军建设力度,短短十年就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军队总员额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50万余人,缩减到50年代末的249万人;军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950年的41.1%下降到1959年的10.5%.军区体制由四级改为三级,减少领导指挥层级,逐步由横窄纵长的垂直树状体制向横宽纵短的扁平化体制转变。1955年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军官军衔共分为414级。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奠定了军队领导管理指挥体制的基础和现代化军队的基本框架,完成了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郭志刚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改革的主要历史经验》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军事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从1980年开始,以“消肿”为突破口,军队进行重大调整改革,将11个大军区缩减为7个大军区,军队裁员100万,走上了质量建军之路。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以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并先后两次共裁员70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担任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打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成立了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军委机关由4个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7大战区调整为5大战区,组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2016年,调整改善军种比例,改革部队编成,原有18个集团军重组为13个;同时,在后勤等领域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度。此轮改革,是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摘编自彭云《人民军队在改革强军中迈进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体制变革的背景及意义。
2022-01-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