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实行银钱复本位制度,制钱与白银按一定比例共同流通,咸丰以前银钱比例大致在1000文/两到1300文/两之间波动。咸丰年间,银钱比例变化很大,1854年甚至达到了2355文/两。1853年,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咸丰开始了自上而下的铸币改制,在全国各省份增设了二十多个铸币局。1853年铸造了含铜量仅三文的当十大钱(即当十文铜钱),不久又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钱币样式由各铸币局自行权定。18538月,户部奏议"兵丁饷银,自本年九月为始,照二成搭钱,旧例每银一两,概行折给制钱一串"获得咸丰许可。1854年,因铜储不足,又试铸铁钱、铅钱。但民间抵制咸丰制钱,坚持使用白银。1857年户部制定地丁等项搭收铜铁大钱要求∶"著照所议,顺天直隶各属钱粮,即自本年上忙为始,著以实银四成、宝钞三成、当十铜铁钱大钱三成,按成搭交。"由于前线战事日益吃紧,各地督抚不断拖欠朝廷税款的同时又要求中央拨款,咸丰被迫同意地方督抚兼管部分地方财政,各地督抚则积极恢复使用白银。1861年,清廷宣布停铸大钱,咸丰年间的铸币改革最终失败。

——摘编自王业《试论咸丰朝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咸丰朝币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丰朝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1-01-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户部进行查勘核实。这一系列户籍制度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因应技术进步,强化中央集权所做的不懈努力。秦汉时期,乡级机构编造并掌握了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基础帐薄,因此就具有了征发赋役、管控民众的基本行政职能。魏晋之际纸筒更替后,这些基础帐簿的编造权逐渐收归到县,帝国的基层统治重心亦随之由乡司上移县廷,中国古代基层统治方式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由此架构了此后1500多年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魏晋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魏晋时期户籍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甲午战后,清廷进行军事改革,北方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南方有张之洞的自强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裁汰绿营、防勇,精选士兵成立常备、续备等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4年,正式划定军制,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1年起,清廷在一些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同时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使军队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军队的知识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不少新思想在军队内迅速传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军制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时期内,我国采用的是“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这一就业政策被实践检验是与当时国情相符合的。

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毕业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了双向选择的权利。这标志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入到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新阶段。之后,国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发展“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

——摘编自玉彬《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大学生就业政策变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2020-04-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考前演练(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从思想观念还是制度规定方面来说,住房都被视为城镇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福利,土地由政府无偿划、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救,职工只需支付为数很少的租金,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居住属性的高度重视1980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实行住宅商品化政策。1986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994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明确提出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增长的住房需求针对长期低工政策导致居民购买力有限的现实全国逐步建立了住房公积全制度,较好地实现了住房资金的快速集聚与此同时,着手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截至1997年全国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达1721万平方米,投资额达186亿。

——摘编自裴凌罡《从民生视角看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2019-10-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晋冀鲁豫2018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美国1789年宪法只授权国会“征收各种税收、赋捐、关税和货物税以支付合众国的债务并提供国防和公共福利”,政府部门无权管理外贸。1816年前美国的平均税率没有超过8.5%。1816年国会通过关税法提高了棉、毛、铁等关税,1828年关税法使平均税率提高到45%。此后美国关税时降时升,至1861年及以后的关税法使进口税不断提高,直到“一战”后美国关税都维持在40%多的高关税上。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在得到外国相应的关税让步的情况下,在签订双边协定时,可以在50%的幅度以内降低关税。1934年至“二战”后,美国与29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相互减让关税。1930—1939年平均关税率43.6%,1940—1949年降为24.1%,1950—1959年降为12%,1950—1969年为11.8%。

——整理自《美国关税演进史》等资料


(1)根据材料指出,1934年前后美国关税政策的不同。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从1934年开始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其实质。
2019-12-15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南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材料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史官往返于神事与人事之间。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魏晋时期著作官制确立,修史机构、组织编制、撰注制度均已形成,经过唐太宗的改革,别置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置兼修国史、直馆等史职,另设起居郎、金人记事记言,集注起居,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

——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l)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陈云根据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毛泽东支持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结构、生产和流通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高宁《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