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1 道试题
1 .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重大的问题之一,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岁(196年)(曹操)用枣袛、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裴注引《魏书》曰: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纪》

材料二   的确,我国播种面积已经达到战前标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是的,这是事实。粮食总产量在去年已经等于战前生产标准,就是说已经达到五十亿普特,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是事实。尽管如此,我们所生产的商品粮食却比战前少了一半,而输出国外粮食比战前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这是什么原因?这首先和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使我国农业的结构发生了转化,使它从生产商品粮食极多的地主大经济和富农大经济转为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小农经济和中农经济……

——1928年5月28日斯大林和红色教授学院等大学生进行的谈话节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曹操实行屯田的历史背景和效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战前相比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
2020-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11022日,湖南军政府宣告成立。民国初期的湖南教育改革也随之拉开幕。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撤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カ。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已有私立学校的踪迹:革命后,私立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期湖南教育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湖南教育改革对现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精密检验仪器。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莽在取代西汉建立新朝后,面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首先,他下令实行“更王田”,恢复井田制,田地和奴婢一律不得买卖,田地超过限额者,一律分给四邻,无田者授田。其次对工商业进行国家统制政策。设立“五均”,负责平抑各地物价,实行“六菑”,对盐铁、名山大泽、酒等工商业实行统一管理。再次是多次进行货币改革,使得币值不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在政治上,采用《周礼》的记载,下令将各官职改为《周礼》上的名字,并将当时的地名按古名进行更改。其次,为表明新朝的正统,他又下令将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一律由王改称为侯,还派多路大军征伐匈奴、西域、高句丽等。王莽改革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人属于渔猎游牧民族,辽建立后,其版图既包括了北方广大的游牧渔猎区,又有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这些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人的农耕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契丹贵族的政治地位,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保留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实行世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材料二   辽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过程。会同初因急需选汉士为汉官治汉地,故在幽蓟地区以科举选拔士人,保宁八年,"诏南京复礼部责院",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统和六年,"诏开贡举",科举已成定制。太平十年,"诏来岁行贡举法",制度已趋健全。统和二十七年是辽朝殿试的开端。是年,""御前引试刘二宜等三人"。兴宗重熙五年……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举行殿试。考试科目在圣宗时以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后则借鉴宋朝,"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为"。

——摘编自《中国辽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仓指中国古代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政策,是民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社仓经过康熙帝试点实践,再经雍正全面试行而普及全国。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一方面是受儒家重视民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改革政策,既因地制宜,又整仿吏治,盘查社仓,及时纠正不适宜的政的政策,使得社仓建设正常进行。雍正帝将康熙帝犹豫再三的设立社仓的想法变为成功实践,并为乾隆朝社仓政策的更加完善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有清一代的社仓制度奠基于雍正帝。莆公权先生阐迅清朝的粮食体系时曾指出:“在整套乡村统治体系中,饥荒控制所占地位非常重要,因而清政府对它的重视并不亚于保甲或里甲制度。通过我们对于雍正朝初期社仓与保甲同时推行的考察,可以说清初社仓制度与保甲制度对基层治理效果同等明显。

——摘编自常建华《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便“颁新法于天下”,要求“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改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有才德而久居下位的人)”,晋武帝自己还不时亲临各地巡视考察具体的落实情况。晋武帝“雅好直言,留心采擢”“虚心以求谠言”“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晋武帝本人“厉以恭俭,敦以寡欲”,曾下诏:“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令农功益登,耕者益劝。”“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公元280年,统一全国,改元太康,统一的西晋出现了繁荣景象,号称“太康之治”。

——摘编自尚志迈《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变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晋武帝变革的意义。
2020-12-0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所处的时代,北宋王朝危机四显,“天下财力日以因穷,而风俗日以败坏。”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挺身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力主改革吏治,以救时弊,提出“明融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翠思信,重命令”等十项措施主张,受仁宗赏识,推行新政,即庆历新政。后因官僚黄族激烈反对而失败。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至邓州,同样贬职的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庭晚秋图》。范仲淹在邓州的花州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文,文中表现出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逾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体。

——摘编自刘延禄等著《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身上闪烁着哪些宝贵的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解“天下之忧”的措施。
2020-12-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定都长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转运南方的粮食。但是,依靠大运河的漕运面临线路严重不畅,运输周期太长,成本较高等难题。唐玄宗逐渐认识到必须改革漕运,来缓解长安的粮食压力。732年,唐玄宗任命装耀卿为宰相兼主管漕运的江淮、河南转运使,改革漕运。装耀卿在地方任职时就十分关心漕运,又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他继承了隋代的仓储制度,在扩建粮仓的同时,又新增了一些粮仓,这些粮仓与分段运输相互配合。从而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通过这些措施,使长安与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全国漕运网有机连成一体。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耀卿改革漕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装耀卿改革漕运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精简国务院所属工作部门,促使中央权力下放,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工作一直持续到1959年,历时3年多,其中以1958年和1959年精简的幅度最大。1958年撤销了国家建设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与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科委;建材部、城建部并入建工部等。经过调整,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1958年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年底国务院设60个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比1956年减少21个。这次行政体制改革是新中国第一次自主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1956年开始的以下放权力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到底。

——摘编自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