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但是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唐代的币制改革
①为非金属货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
③是我国金属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
④促使中国货币铸造开始走向规范化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一些学者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美国人亨利·乔治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用税收手段打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19世纪后期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影响力大增,两党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开始了财税制度竞相改革的年代。其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征收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以来,英国税收长期以间接税为主,如货物消费税、关税和印花税等,其长期征收加重了普通劳动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逐渐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征收遗产税、继承税等。1853年,英国把对土地和实际财富的遗赠正式纳入征税对象,此后遗产税税率不断提高,1894年为8%20世纪初提高到至15%。财税改革使英国的年度平均税收不断增加,1851-1856年为5440万镑,1890-1899年则超过了一亿镑。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2021-06-08更新 | 4046次组卷 | 27卷引用:作业10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年【暑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2021-06-08更新 | 8771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 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1-05-02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收集天下谱牒,撰成《氏族志》一书,明确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列皇室为第一等级,后族为第二等级,山东士族崔斡为第三等。这一改革
A.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B.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
C.消除了士族阶层威胁D.瓦解了传统宗法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几代统治者“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十分重视制度与法律的创制。朝廷召集大批名臣、学者总结前代法律经验和教训,结合唐朝实际,进行了几次规模宏大的立法活动,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庞大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的立法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立法的积极作用。
8 . 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2021-04-06更新 | 383次组卷 | 10卷引用: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之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课堂例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4年清军入关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1987年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行政领导岗位,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