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材料二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023-09-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民族主义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历史术语,在不同领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30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民族国家的诞生;18~19世纪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强势民族迅猛扩张;20世纪初欧洲各强势民族之间的战争日趋激烈;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浪潮不断高涨。……民族主义现象一旦超出政治伦理范围,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就会与帝国主义发生密切联系。

——摘编自勒凤林《霸道政治的历史终结与王道政治的扬帆起航》

材料二   音乐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真诚的爱国主义。19世纪中叶,进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要求……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冲破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狭隘天地,从个人的苦闷与孤独中把目光转向社会,关心民族的命运,努力反映重大的社会题材,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塑造了许多光辉的音乐形象,给人以鼓舞。

——摘编自赵季平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材料三   伴随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民族主义相关的经济学说与政策实践在英、法、德密集呈现出来。……20世纪30年代蔓延的各种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最终在经济上导致了工业国家的失败……21世纪以来,经济民族主义的偏激主张在发达国家也越来越有市场。时不时“筑起”各种施行贸易保护的经济“柏林墙”。……相反,中国积极为世界的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推动各国进一步加强合作。

——摘编自张运城《经济民族主义再起与大国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7世纪至20世纪初民族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简要分析“民族沙文主义”与“帝国主义发生密切联系”造成的政治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特色及影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的典型表现。并指出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柏林墙”,中国在“建言献策”与“实际行动”上的努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英国从中世纪晚期开始重视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由教区的住户每年义务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务。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进入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在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道路系统的完善对于商品运输能力、商品流通速度以及商业效率和扩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在1949年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对交通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1950年至1957年间,铁道部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全国交通业的统筹发展初步实现了合理的产业布局,交通业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运输任务,投资回报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效果,初步改善了我国交通业的结构与布局,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肜新春《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的演进与绩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管理上的变化,并说明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爆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6-11-27更新 | 4598次组卷 | 65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