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9-01-30更新 | 4212次组卷 | 87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黄仁宇认为:“中国人写历史的传统,以‘褒贬’为前提,通常将叙述人物品质,分为至善与至恶。这种历史观,只能表现作者个人在世间的经验,而不能表彰超过生命长度的历史经验;也只能代表农业社会形态简单的经验,而不能表彰工业社会组织关系复杂的经验,这办法正是我们今日应该改革的地方。”据此判断,符合其历史观的是
A.应该长时段、宽视野地研究历史
B.研究历史要有尊重个性和包容理解的情怀
C.工业社会的历史更具有参考意义
D.个人体悟是历史借鉴意义生发的重要路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2018-11-15更新 | 801次组卷 | 37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018-11-12更新 | 1148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2018-04-08更新 | 1303次组卷 | 25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2018-01-03更新 | 384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0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表1
史书成书朝代史家特点
《宋书》南朝梁沈约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魏书》北齐魏收称南朝政权为索虏
《南史》唐代李延寿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
《北史》唐代李延寿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

导致表1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史书体例的变化B.儒家思想的影响C.北人南迁的推动D.政治局势的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0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72次组卷 | 85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