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
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尚书》

(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底铸铭文

(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封建自周公始,封建制度最大之功用有二:一日同化,一日分化。所谓分化者,概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使各因其环境以尽量的自由发展。所谓同化者,概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以形成大民族意识。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1)《尚书》与“何尊”分别属于几手史料,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制度”是什么制度,并简析此制度的作用。
2023-06-27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比较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则缺少记载。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巧合的是,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记录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知道出土文献都是极其偶然留存下来的残篇断简,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摘编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材料二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学者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馆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022-11-13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综合检测(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晋代《襄阳耆旧记》记载“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宜城市发现了楚皇城遗址。2010年,清华大学刊布的出土竹简中有《楚居》一篇,明确记载了楚国 23处建都之地,其中三个都邑的位置与今天的宜城市密切相关。 这表明(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历史研究需找多重证据D.楚国建都之地至今众说纷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6 .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人类学家发现,“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王国维以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遂公盨【xǔ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98字。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北宋沈括言“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光秃秃)矣”。“除河北备边之外,民力可用者惟东至登、莱(山东地区)西至秦、凤(陕西地区),南抵淮泗(淮河流域)而已。此数十州者,中土之根本,不可不惜也”。两宋时期的北方局面,使无论是北宋的“引黄北流”的治河方案还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以水代兵”的军事防御方案,都未取得有利民生的结果。

——摘引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自至元元年(1264年)起的近20年间,黄河以北的各路府州都有大水记载。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河北河南廉访司报告说“大抵黄河卧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卤,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元代运河走向与黄河夺淮正好是互相交叉,如何使黄河泛滥不影响到运河,这非常重要。

——摘引自韩茂莉《一条河贯穿了一个文明的进程-黄河历史上的六次改道》


(1)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于西亚、北非。说出两地古代文明的相似处。
(2)利用上述材料,说出你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如何看待“古史辨”派提出研究东周以前的历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泛滥改道的原因。为什么说“河运”关乎“国运”。
2022-05-21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2022-07-14更新 | 2923次组卷 | 37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救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困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1981年,一个总值为421470法郎的有价证券组合的缴税比例为17.8%,到1992年,缴税只占0.6%;相反,工资收入缴比例上升:1981年一份总计50577法郎的工资缴税比例是12.8%,1992年一份总计96000法郎的工的缴税比例是17.4%。贫富分化的出现,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政策的向右转有力地激发了新的社会运动……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

——摘编自张丽等《法国近百年来的社会运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社会保障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关于“秦二世的即位”,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北大竹简《赵正书》明确记载了胡亥的继位是得到秦始皇认可的,与《史记》中得到李斯、赵高矫沼立胡亥的认识明显不同。这说明
A.历史事件难以还原真相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D.历史现象具有复杂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在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蕙”表现,曾经被学术界多次引用。但近年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证,这一记载严重失实。由此可知
A.私家著述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观点不一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还原
C.史料考证对史学研究特别重要D.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