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

材料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在沙丘病逝之前,赐长子扶苏玺书“与丧会咸阳而葬”(意在使扶苏继位)。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篡改诏书,赐扶苏自尽,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

——据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赵正(秦始皇)流涕而谓(李)斯曰: “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 “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 “可。”

——据《赵正书》(成书于西汉早期,作者信息不明)

材料三   最早提出“胡玄不当立”的是起兵反秦的楚人,汉初统治者接受了这一说法,从中演绎出的“沙丘之谋”故事被司马迁录入《史记》,为世人所熟知。

——当代历史学者陈侃理


材料一关于秦末“沙丘之谋”的记载长期被史家视为历史事实,根据材料二、三是否足以推翻司马迁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2024-02-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
4 .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但在史学界却存在着疑与信两大派。

有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来自传闻,不可置信”。首先,如此重大事件,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丁谓(966~1037年)的《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谈录》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随后王曾(978~1038年)的《笔录》则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皆出于此。至神、哲宗时司马光的《速水纪闻》更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据载“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但当年六月初二杜太后病逝,七月初属国丧期间,不准宴饮。

更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基本可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文献,如《国史》《实录》对此均有明确记载。王曾与丁谓基本是同时代人,且王氏成书在先,论者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非稳妥之论。注重政治运作技巧,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因记录者未能身临其境,“杯酒”一事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可能不无渲染,却并非后人编造。《宋史·礼志》载:“皇太后杜氏崩……合随皇帝以日易月(注:一天等于一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即服丧时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六月二十五日后已不禁宴饮。

(1)阅读材料,说明“疑”与“信”两派争论的角度及其与之对应的论据。
(2)谈谈你对“杯酒释兵权”的看法。
2023-11-13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对山西省天马曲村西周晋献侯苏之墓进行碳十四测年,结果为公元前808±8年,而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侯苏卒于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这表明(       
A.史学发展推动了碳十四测年的进步B.历史研究必须与考古的发掘相映证
C.学科间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可借鉴D.考古发掘对研究历史具有决定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表为有关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生产的出土部分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内容出处
1“延昌卅六年丙辰岁二月廿日,宋口(注:残缺)",“边夏孔进渠常田叁亩,亩与大麦”。(大意为农历二月二十日,宋某租种了孔进梁三亩地,所种谷物为大麦)《高昌延昌三十六年(596年)宋某夏田券》
2626年五月(农历)高昌某寺的食品消费中,有“《(大麦)五斛、糜一斛二斗,用雇外作人十人,用刈麦(注:割大麦)并食粮”的记载。《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例月用斛斗帐历》
3高昌县令各乡“准家口多少各贮一年粮",“其大麦今既正是收时,即宜贮纳讫速言”,落款时间五月十九日(农历)。(大意为防止灾荒发生,官方命令各家要储粮备荒)《唐永淳元年(682年)西洲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百姓按户等贮根事》
根据材料,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大致月份,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被班固的《汉书·地理志》采用,后世学者也频繁引用。此记载(     
A.提供了研究关中经济地位的文献史料B.描述了关中政治经济的客观事实
C.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全新领域D.印证了黄河下游地区的繁荣景象
2023-02-12更新 | 421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太宗实录》是北宋史官修撰,完整记载宋太宗一朝22年史事的官方史书。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史学家编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取材丰富。《实录》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原始性,而《长编》的史料价值在于繁复和考异。据此可知(     
A.《实录》的史料价值高于《长编》B.《长编》是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低
C.《实录》与《长编》可以相互补充D.《实录》能完全真实反映历史真相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现在出土的汉代荆轲刺秦画像石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见下图)。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司马迁借史书讽刺秦国严刑峻法B.画像石为出土文物可信度更高
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D.运用不同史料首先要辨别真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