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抗战胜利后,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出版了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薛暮桥的《经济学》、许涤新的《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等,在青年学生中拥有大批读者。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积极探索构建新社会的路径B.公开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弱化了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D.积极响应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2 . 根据目前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地的观点主要有五种说法:一是满天星斗说:即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分为六大板块;二是两大集团说:以半坡文化为代表的高原山岭型和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川泽湖泊型;三是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标志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是大小中心说,即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也存在若干个小的中心;五是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河仰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据此说明(     
A.中华文明的起源众说纷纭,中国历史错综复杂,历史学家难以解释
B.对于客观历史认识必须要遵循大胆设想、以论带史的治学精神
C.历史观点不可盲从,历史解释需要长期研究和工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
D.历史的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皇甫浞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说:“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摘编自冯世瑜等著《中华文化论》

材料二   1922年梁启超著文说:“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词的涵义在古代与近代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中国”涵义的因素。
2022-08-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寻求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1904年,河北乡绅米各明在翟城村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发展乡村经济。山西省以此为样板,出台了诸多有关乡村治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立村政处负责落实及督察。此举既维护了山西的政治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富甲一方的作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山西村治经验并加以细化,架构了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对村里长、闾邻长的选举、任用与罢免以及村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国民政府在江西率先启动了保甲制度,然后推广到鄂、豫、皖等地。

——摘编自《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乡村治理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这反映出
A.法国开始形成近代民族国家B.天主教失去精神独裁地位
C.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D.当时政权注重塑造民族意识
6 .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学习型研究时找到了以下几则材料,依据材料下述表达准确的是

A.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权力B.益主动将首领的位置让给启
C.启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历史D.历史结论与研究者时代相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条约谈判:“怡亲王深深明白,对于咸丰皇帝来讲,开放天津不是个事儿,赔银一千六百万两也不是个事儿,带几百人进京换约也不算事儿,就这个夷人亲见皇帝,它是个事儿,事关国体啊。”这反映出清政府
A.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B.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开始愿意融入全球化D.重视国际条约的签订
2021-07-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
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
14.871.597.085.017.429.69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021-06-13更新 | 9245次组卷 | 45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有研究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当局最伤心的除割地偿金外,就是以后两国交际来往公文须用平等款式的一点;以堂堂的天朝,须与夷人用平等款式,真是“冠履倒置”“天翻地覆”了;但一时敌不住夷人的炮火,只好暂时忍受了。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军事工业的发展
B.清朝统治者传统外交观念浓厚
C.鸦片战争鼓舞了清廷锐意改革的决心
D.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