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

注:1915年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出版,他从陆权与海权的角度探讨英国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他在书中指出,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是"心脏地带",“海上强国”指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等;“破碎地带”指的是在“心脏地带”和海上强国间的小国或古老文明的残片。其中德意志已经崛起为海上强国之一,中国、印度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未来可能发展为控制“心脏地带”的中枢地区。


(1)提取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并指出该图绘制的依据。
(2)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对图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你认为他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请说明你的理由。(要求:任选两个方面进行修改,说明理由,观点正确,条理清晰。)
2023-03-22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6世界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从1500年起,西方靠殖民掠夺奠定了其“起手优势”,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并且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这是西方现代化的“共性”。正如英国评论家卡洛斯·马丁内斯指出的,“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化”。……除了用时不一样,中国式现代化还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成功推进和拓展了现代化进程,表现出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等基本特征。

——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材料二

时间相关事件
14-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殖民掠夺
17-19世纪中后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德意王朝战争、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及殖民扩张
18世纪中期至今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及殖民扩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08更新 | 231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管理,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7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世界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王鸣盛编写的《十七史商榷》是一部史考类史书。他在考证唐代开国功臣段志玄的史事时,比较了《旧唐书》《新唐书》及段志玄神道碑的异同,并得出自己的考证结论。(见表)。

官职免官事官职赠官年龄
《旧唐书》骠骑将军右卫大将军辅国将军
《新唐书》车骑将军夺吐谷浑牧马逗留免
辅国大将军
段志玄神道碑骠骑将军隐讳“逗留免”一节右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春秋四十五
结论当从《旧唐书》当从《新唐书》当从《旧唐书》当从《新唐书》当从“碑”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鸣盛编写《十七史商榷》参考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他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
2023-02-28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59年,随着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的日渐繁荣,黄金年均产量达到275吨,是18世纪年均产量的10倍。尽管关于黄金大幅增加和物价上涨的警告不绝于耳,但除了19世纪末很短的一段时间,欧美通货膨胀并未发生。这主要是由于(     
A.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金本位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并用
2023-02-19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历史试题
7 .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其笔下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等的记载,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史书关于李渊不同形象的记载,可以说明(     
A.唐朝是一个开放时代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
C.李渊完成了全国统一D.时代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
2023-02-17更新 | 782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三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常熟的士大夫毛晋,将“田数千亩,质库若干所,一时尽售出,即以买书刻书之用”,他所开刻书工场规模极大,雇佣印工20多人,刻工数百人,因此家业富饶,商贾之家也出了不少名公巨卿、学者文人,如李贽先世是泉州商人,经营海上贸易,徐光启之父“尝业贾”“逐什一之利”。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明》(下)

材料二   20世纪初,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分解加剧,“士”与“商”两个判若宵壤的等级分解最为剧烈,社会上出现了三个新群体,即绅商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军人群体。“商”则大部分成为绅商集团的主体,“商”的地位的提高,“士”的消失,这两种趋向都不是清朝统治的福音,“士”“商”分解及两者的溶而为一带来了新的政治内容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下)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说明其影响。
(2)简析材料二中“士”“商”分解加剧的原因与历史作用。
2023-02-17更新 | 629次组卷 | 2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4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焦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C.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D.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