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伴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长。黄河治理围绕除害兴利,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速。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不断推进黄河治理的科学化及制度化。1989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得到重新修缮。从1978年开始,国家陆续开始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设立水质监测站、加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等工作。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黄河流域的治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此后,通过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缓解,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与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不同点及背景。
2022-09-04更新 | 122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是蹴鞠的鼎盛时代,其形式多样,活动主体广泛。宋代蹴鞠活动集娱乐、健身、军事为一体,并深入到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元代以后,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人欣赏。明代以来,随着社会文弱之风盛行,蹴鞠运动受到了严重影响。清朝建立后,实行弱民政策,原来的蹴鞠运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田志生《中国古代蹴鞠发展演变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一般认为,现代足球出现于英国。1863年伦敦多家俱乐部和学院代表们召开会议,统一了足球规则并创立了足球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此后,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同时,城市交通的改善也使得足球比赛可以在本地以外进行,尤其是随着蒸汽火车的出现,这项运动可以更为容易地推广和普及。

——摘编自马志刚《英国体育文化研究》等

材料三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节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载于1917年《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足球运动在英国兴起的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2022-02-08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指出:“劳作在各科教学的实验、实习中和课外另定时间教学,不列于教学科目内。”1950年至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五个课程计划都只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制图”课,制图内容主要是与工农业建设有关的各种图样。这一阶段的“劳作"和“制图”课没有单独的学科和教学内容。

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几点说明》首次提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1988年我国开设德育,取代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也被列入德育内容。

19928月教育部颁发《九年又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设置“劳动”课。在中学阶段设置“劳动技术”课。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2001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投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摘编自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2021-06-15更新 | 1738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降,欧洲国家与社会从基督教世界中逐渐显现出独立的力量,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1627年,法国图书馆学者加布里埃尔洛代在《建立图书馆之倡议》里写道,要在民众中获得巨大声望,没有哪种方式比建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更保险。这正是近代早期国家图书馆兴起的缘由。从修道院图书馆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之后,阅读不再是经院学究的特权,也不是王公贵族的奢侈消遣与学者的专属领域,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各类经营性质的图书馆兴起并繁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地先后出现公共图书馆运动。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逐步消除了对读者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图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189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宣扬西方图书馆事业,提倡新建公共藏书楼。
1898京师大学堂建立,拟定《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
1902清政府颁行《钦定学堂章程》,成立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还仿照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制订了—整套规章制度。
1903《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藏书机构为“图书馆”,是官方文件首次使用“图书馆”这一名称。
1912教育部公布《民国教育部职令草案》《教育部官制》,认定通俗图书馆是社会教育司执掌的重要的社会教育事业。

——摘编自王平、王雨潇《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社会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特点,并简析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视史学、重视历史教学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清政府于1902年至1904年制订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和课程章程,明确规定各级学堂都要开设历史课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广开学校,近代意义的历史教科书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起初“各书局盛行翻译东文书籍”,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些翻译的历史教科书“完全按日人语气及日本材料”,不太合用,需要改编。1903年,丁宝书编写了《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我国人述我国事”。1904年至1906年,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在编纂方法上,根据考古学成就,运用西方社会进化史观,分上古、中古、近古三大阶段叙述中国历史;在教学内容上,它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或历代王朝的系年,而是兼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个方面;在编写体裁上,作者采用篇章节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演变更替,使读者能对历史发展线索一目了然。中国人自编的历史教科书,最初都是旧式的环简页线装本,1903年,商务印书馆从日本引进资本、招聘编辑顾问和印刷专家,促使历史教科书由旧式线装改为新式洋装。

——摘编自马执斌《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历史教材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简述20世纪初中国历史教材发展的趋势。
7 . 下边为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鼠疫流行范围及其死亡人数相关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东北解放区鼠疫防疫情况统计表

时间

死亡人数死亡率

1947年

8

25

93

633

23171人76.4%

1948年

2

26

75

333

3928人71.5%

1949年

1

17

39

96

4272人61.1%
A.东北地区防疫体系逐步建立B.经济发展推动防疫工作开展
C.战场形势变化促进防疫进步D.鼠疫防治医疗科技取得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抗灾斗争史。从先秦至明清,逐渐建立了赈贷、平粜、蠲减、贫分、移民等体系完备的救灾赈济的荒政制度。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遇杭州大旱,吴中大饥,饿殍枕路。范仲淹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发放粮食并鼓励民众存粮,增高米价至180钱,四方商人争相进密,粮价回落至斗120钱。二是大兴土木,“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兴造寺庙、粮仓、吏舍,日役千夫。”三是竞渡宴游。“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范仲淹“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摘编自邓拓《中国救荒史》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18761878年,华北、西北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场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特大灾荒和其后流行的瘟疫,造成上千万人口的死亡。清政府财政困难,主要靠民间赈济,江南士绅自发到华北赈灾,赈灾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外国教会也积极赈灾。洋务派地方大员参与赈济的整个过程。在军务、洋务和赈务发生复杂交织的情况下,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出现顿挫。洋务派出现了主张农工商各部门相弥相补、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农业以减灾备荒的思潮,并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

——谢高潮《晚清洋务派恢复社会经济的荒政主张与活动》

材料三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研究三时段理论。布罗代尔有关历史的三时段理论,即人类历史发展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对应着历史的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地理环境是决定历史演进的根本要素,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变化极其缓慢;制度、法律、习惯等社会演变相对缓慢;普通人个体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王伟《布罗代尔史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范仲淹荒政三策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戊奇荒”对近代中国荒政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
2023-03-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清朝照会的旧文式例行在“为照会事”前面会冠以“天朝云贵总督”等官衔名目,如“天朝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侯爵琦”。1840年后,琦善把照会中的“天朝”两字取消,仅留官衔,后来此式成为定例。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政府变以夏凌夷为夷夏平等
C.宗藩观念初步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D.朝贡外交转变为平等条约外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