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6 道试题
1 .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史事不同史籍对该史事的记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公子扶苏、中尉蒙恬死。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

——西汉竹简《赵正书》

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验证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
C.汉简相较史记更为可靠D.年代久远导致真相无法考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既塑造出中华民族辉煌的陆地文明,也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尽管在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陆理念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战略中的主流位置,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对海洋无欲无求,也不能因而忽略昔日尤其是汉唐宋明的“海洋强国”地位。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直至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从而发生了海洋经略的历史“断档”,这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等层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逻辑。

——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个国家,它若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就十分之高。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拥有适当位置的殖民地是在海外支撑这个国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成功的殖民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商贸与海上霸权的影响,在本质上依赖于国民性格,因为当它们自然地起源于自身时,这些殖民地才能最好地成长。一个完全与其民众的自然根基相协调的政府政策将会在各个方面最为成功地促进其成长。英国较少在陆上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努力成为海上霸主,凭控制海洋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国家的胜利。

——摘编自马汉《海上权力要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是“海洋强国”的表现,并分析明清海洋经略“断档”的特殊性逻辑。
(2)根据材料二马汉所述影响海权的要素,分析英国长期掌控世界海上霸权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出建议。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4·北京西城·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大历史

材料一   “大历史”(big history)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它是由西方学者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大历史”研究的出现,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首先,精密计时革命、DNA的发现、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等为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后冷战时代的趋势也有利于“大历史”研究的出现,比如全球化与环境保护等。与此同时,“大历史”研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如仅凭现代科学知识能够建构令人信服的宇宙史吗?对历史学家而言,以如此巨大的时间段来探究过去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大历史”研究能否成为一个明确的史学研究类型,还有待于在时间中去检验。

材料二

“大历史”研究的代表著作: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著)
目录(节选)
1章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
3章生命的出现
7章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
10章迈向现代革命
13章未来的历史
(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大历史”研究的认识。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的内在关联中,探究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应运而生……“大历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赋予其时代的、民族的和学科发展的新内容,而不仅仅是历史认识领域时空的扩大或延长。它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外国史学(包括“大历史”在内的西方史学)的积极成果,使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大历史观”产生的背景。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

出处

“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

清代笔记:屈大均《广东新语》

“(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明代笔记:陈懋仁《泉南杂志》

“(松江)肆中收布之所,曰花布纱庄。布成持以易花(棉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储其余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盐。”

清代地方志:蔡自申《金泽小志》

“(盛泽镇)居民以绸绫为业。”

清代笔记:沈云《盛湖杂录》

“(石门镇)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清代地方志:张霖《石门县志》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早期市场经济”,请运用上表材料对此观点予以说明,并指出运用这些材料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局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下·山东·阶段练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研究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世界各国均要行走的历程,向外部世界学习则是后进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国在原有的地区注国际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一个失去诸多主权的弱国,中国要努力恢复平等地位,这一过程并非每个国家所必经的。这两件事中,本应以第一件事为根本,为要务,但在近代中国(也不限于中国,若干后进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这两件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件事则成为第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法做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去做第二件事竟成为历史发展主线争取国家的独立平等被置于比兼取社会发展更为优先的地位。

材料二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规划,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民国史之中的部分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引起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曲大陆学者撰写,共产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执笔。这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介石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介石的派系属性 发掘出蒋介石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位于台湾的学术机构每年接待许多大陆学者参观访问、调阅民国档案、参与台湾学界的学术活动,在我所任教的大学每一学期都有许多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选修我的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从材料一中提炼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从做好”的原因。
(2)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专著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何补益之处? 这种撰史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4-04-23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山东卷03)-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是当代国际关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与“东亚”“中东”“第三世界”等词语并列。其含义演变过程,如表3所示。

时间“西方”含义的演变
古代“西方”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罗马帝国的西部。
11世纪中期基督教大分裂之后,“西方”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含义,指“罗马天主教会”,与“东正教”相对。
18世纪晚期美国人否定与欧洲的文化联系,突出欧美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强调美国制度和文化的独特性;“坚决让欧洲远离美洲,让美洲远离欧洲”。
19世纪中晚期1856年后,俄罗斯用“西方”指称经历了启蒙与革命、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西欧,“西方文明”被界定为俄罗斯的对立面。19世纪晚期西欧人接受这一概念,但美国和德国并不认为自己是“西方”的一部分。
20世纪初美国人逐渐意识到美欧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开始把美利坚文明视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18世纪晚期形成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被广泛信奉。
一战期间美国把与德国的战争描绘成民主与独裁、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自由、民主、进步和资本主义被“发明”为英、法、美的共同传统。
二战期间在一战中出现但没有引起美国人共鸣的“大西洋共同体”理念复活并被频繁使用,主张美国、英国等15个大西洋沿岸“民主”国家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继承者”并建立联邦,以阻止希特勒的扩张。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的建立都被描绘成是挽救和保卫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的努力,美国和联邦德国最终都成为“西方”的一部分。

——摘编自【丹麦】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从柏拉图到北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西方’含义的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08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4·湖北·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山海经》《淮南子》记载的天有十日和后羿射日的故事在考古中得到某些佐证。如三星堆出土的“神树”上有九个太阳形象(如图)。对于羿射九日的故事学者或解释为彗星撞击地球的碎片与太阳构成的景观,或解释为十个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发生冲突合而为一。这表明(     

A.神话传说没有历史研究的价值B.考古可证明历史传说的真实性
C.学者对神话的解释缺乏逻辑性D.原始思维有超现实的整合特点
2024-03-28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4 核心素养专练50题-【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4·天津南开·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梁启超等人积极研究并大力赞扬王安石变法。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A.个人情感B.时代需求C.阶级立场D.研究方法
2024-03-28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4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10 . “多面”颜惠庆。溯中国近代历史,品人物别样经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惠庆生平

时间生平
1877生于上海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上海同文馆毕业,后赴美留学
1900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1904编纂《华英翻译捷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6参加考试,名列第二、赐进士出身
1908获驻美大使伍廷芳赏识,领二等参赞衔
1910与伍连德等人投身东北疫病防控,参与组建满洲防疫处
1921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
1927任天津自来水公司董事长
1935任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37任上海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
1949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商谈南北通邮通航事宜,受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因病于上海逝世
(1)1906年,颜惠庆被赐予进士出身,直接得益于(     
A.清末科举制度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C.文官考试制度D.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2)1922年2月,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颜惠庆授权中国外交代表团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以和约的形式,收回了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该国际会议当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德黑兰会议

材料二   《华英翻译捷诀》共计课文120篇。中文课文共60篇,其中《列子》3篇、《说苑》3篇、《论语》1篇、《孟子外传》1篇、《太平御览》1篇、《孔丛子》1篇。10篇出自奏折、公文等官方文件。一篇出自《光绪辛丑南洋公学课本》。英语课文也有60篇。

——整理自孙增德《近代中国翻译教材的拓荒之作——颜惠庆与〈华英翻译捷诀〉》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颜惠庆编纂此书出于怎样的目的?

材料三

绝不应接受任何关于国联授权日本接受中国山东权益的条款。
除非下列三项条件被接受,否则不签约;归还青岛;用津浦铁路的方法解决其他铁路问题;撤退驻军。
我国今日自卫力之薄弱,已属无可讳言。欲防止侵略,不外将他方结合先行解散,由我另组团体。
中日间山东问题之解决,虽不能完全满足国人期待,但总统与我,认为尚不失为一公平的办法,应为大多数具有理解的人们所接受。

——颜惠庆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为何说山东问题之解决“不失为一公平的方法”?如何理解山东问题之解决可“为大多数具有理解的人们所接受”?
(5)综合上述材料,练习所学,谈谈你对颜惠庆人生“多面”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