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是人”与“斯人”。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   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1)《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3)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01-14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觉醒意义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40次组卷 | 4卷引用:战争与文化交锋-选必3-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3 .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江村,真正使夫家接受过门媳妇的是她能为夫家生育男婴。媳妇在用餐时坐下首,或不上桌。她受到伤害时的中诉,只能通过丈夫或娘家转达。妇女可以售生丝,但必须把钱交给家长。媳妇的私房钱很少,且总是受到婆婆的严密监视。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出版)

材料二:在1930年代初的上海,部分工人家庭还有小部分的学费或书报费支出。单身女工爱到大世界游玩。在她们眼里,出了两只角子(引者注:角子是旧时通用币值一角、两角小银币),从白天一两点钟可以白相(引者注:上海一带的方言,意思是。)到夜里一两点钟,再便宜也没有的了。而且里面花头来得多。上夜校是女工业余生活的主要选择之一。这使她们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藉以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

——摘编自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我国民法典特别是其中的婚姻家庭编秉持了新中国民事立法,特别是婚姻家庭制度所固有的男女平等理念,延续并丰富了1950年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以及2001年婚姻法修改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注意到并以具体的制度措施排除男性中心文化对实现婚姻家庭领域男女实质平等的不利影响,加强了对现实婚姻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的特殊保护,这必将为保障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

——摘编自李明舜《民法典妇女权益保护条款专家梳理与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及周边地区妇女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国以来我国对妇女权益保护的认识。
2021-01-15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训练卷(课标全国专用)-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家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据统计,1860年,加州每10人中就有一个华人。1870年,美国有63000华侨90%集中在西岸。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对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570次组卷 | 17卷引用: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选必3-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