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瓦剌部与明朝政府议和,双方达成互市协议。在贸易中,瓦剌部提出求购大量铁锅引起了明朝的警觉。为维护双方的和平友好关系,输出铁锅也是人之常情。但张居正认为瓦剌部求购铁锅,用意或许并不简单,因为铁锅可以重新熔化炼铁,之后打造兵器。经过思考,张居正提出铁锅贸易可以进行,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一是限量供应,由官方负责贸易,任何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贸易;二是“以旧换新”;三是限定输出铁锅的品类,指定“广锅”(不易熔化再炼)为输出品类,其他品类的铁锅不得输出。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贸易战》

材料二:1929年美国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同年夏季开始出现经济萧条。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采取了针对贸易伙伴国的限制进口。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向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最高400%的关税。但是结果事与愿违,美国宣布提高关税之后,贸易伙伴们也不甘示弱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从1929年到1933年,仅4年间由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美国进口降低66%的同时,出口也降低了61%。全球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66%。美国本身也遭遇重创,GDP跌幅一度达30%,失业率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实施贸易限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的原因。
(3)谈一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2019-10-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2019年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交流工具,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可能。因而,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不过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材料三:这些“主权国家”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藐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实质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民族主义与战争、和平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为切齿者,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荷厚思,委以重任。今年又蒙思赏尚书衔,当如何尽心图报。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

——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

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3幅图标记时间清楚(均为日本东京时间,早北京1小时);每图均有古日文记叙;另有各舰航行轨迹;其中第八号标画很清楚,在第八图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高、秋、浪等四舰追击经、甲、济等3舰,其中4时30分击沉经远,至5时30分改南航归与本队汇合。

——摘编自林伟功《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史料价值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国逐渐意识到海洋能兴渔盐之利、引舟楫之便。秦朝对海疆的经略实质上是大一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通过利用和控制海洋实现国家稳定的治国理念。汉朝所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带入新阶段。与前代相比,唐朝统治者善于运用非军事手段买现对海洋的影响和控制。在制度与科技的保障下,宋朝建立了更为明确的海上航运线路,宋朝水师始终掌握着东部沿海的相对制海权。元朝将骨嵬岛(今库页岛)等地并入版图,实现了北部海疆的历史性拓展。郑和航海通过朝贡贸易垄断国家资源,压制民间海上贸易,从明清对港口管理制度演变过程来看,限制和扼杀海洋经济意识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惯性。

——摘编自胡林梅《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国内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中国古代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09-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段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1961年,毛泽东在与日本共产党代表座谈时强调,党史研究“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不能说错误路线没有用处,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摘编自周溯源《简论毛泽东的史学观及其实践》等

材料二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人天生具备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毛泽东也不例外。1921年1月,毛泽东才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高度评价。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向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到会同志推荐参考读物的时候说:“(民国以前的农民革命斗争)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根本不相同……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这一点,就最贫苦的群众来说,而不是就他们的领袖们来说,则是可能确定的。”诚然,他的历史观和对历史问题的论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句句正确、一贯正确。在其晚年……他的有些说法,违背了他自己本来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过,迄今为止,中国还未出现过哪一位革命领袖,能够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科学地洞察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科学遗产。

——摘编自李侃《毛泽东历史观的若干问题浅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毛泽东史学观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价值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19375月﹣19405月在任)写给他妹妹艾达大量家信,内容多涉政治问题

材料一   他在1937926日的信中写道:“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该对德国说,‘请给我们以满意的保证,表明你们不会用武力对待奥地利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表明我们不会用武力阻止你们所需要的变更,只要你们以和平手段取得这些变更。’”

材料二   19393月纳粹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在326日的信中写道;“我必须承认对俄国极度的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任何能力去维持有效的攻势,我怀疑它的动机,在我看来,并且只想搞得人人不和。”

材料三   张伯伦逝世(1940119日)前数日,他在致其妹的一封信中写道:“就我个人的声誉来说,是如此一致地强调同一论点,即没有慕尼黑,帝国在1938年会被摧毁……我不认为相反的观点……有存在的可能。纵使对过去两年的真实内情没有什么进一步公布,我也不应该惧怕历史家的判定。”

——摘编自齐世荣《谈私人信函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读三则材料中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将私人信函作为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认识。
2023-10-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二百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河技术……清代在设河道总督,总理黄、运两河事务的基础上,又增设副总河一人专管河南事务,沿河各省均设有管河道,河道两岸按所辖地界分设管河同知、通判县丞、主薄等职务,分段管理河务。康熙年间,安徽巡抚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综理黄河事务。靳辅在黄河两岸整修了千里长堤,修筑了从云梯关到海口的束水堤18000余丈,以堤束水,增加河水的冲沙能力,并对海口进行疏浚。同时靳辅总结群众的经验,在堤上广泛植柳,制定了堤防的维修、养护制度。……为加强堤防管理,清代还改河夫制为河兵制,实现了准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河兵平时专门练习填筑之事,经验丰富,每遇险情,河兵抢险井然有序。……乾隆中期以后,黄河淤积愈来愈重,治理难度加大,清廷在拓展机构的同时,加大了治河的投入,但黄河始终无法走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怪圈。

——摘编自王伟《当代和清代黄河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随着伦敦城人口的剧增,泰晤士河成为伦敦城的露天下水道,居民将大量的垃圾直接排放到河里。1858年,持续一月有余的“大恶臭”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1859年,英国开始着手建设下水道系统,将取水口和排水口进行分离,1875年覆盖全程的下水道系统完工,至此,霍乱这一严重传染病再未大规模爆发。1866年,议会授予泰晤士河管理委员会权力,由其负责河道及周边水域的治理,泰晤士河有了权责明晰的全流域管理机构。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通过《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英国的泰晤士河恢复了良好的生态。

——摘编自郑成美等《1858年泰晤士河“大恶臭”及其治理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治理黄河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泰晤士河治理的背景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河流治理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