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40章中关于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仅有寥寥5章。丘吉尔密友马丁·吉尔伯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2章中仅有34章提及东方战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11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关于远东地区内容仅有1卷,但该套丛书对于战况不甚激烈的中东战场乃至于战时中立国,却各有独立1卷加以叙述。号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所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长达12卷的回忆当中,仅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汇编为《日本的猛攻》1卷,对中国战场视而不见。即使是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对中国战场的关注也仅仅限于淞沪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少数几个战役。

被《伦敦时报》誉为“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其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史学界)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美海军陆战队弗兰克·霍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争夺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

——摘编自王安中《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我国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运用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在研究中如何建构正确的史学话语体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31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纲要上第23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结束了官僚地主依仗门第垄断仕途的历史,实行仕途开放,开拓了中小地主入仕的途径,也给平民子弟提供了某种上升的机会,历代名臣学者,贫苦出身的不乏其人。科举制为国家开辟了广阔的人才资源,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这种选官制度使统治阶级成员经常不断地更新,社会上下阶层在合法状态中不间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它以考卷成绩为标准决定是否录取,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使科举制度、教育制度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水平,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上升,但国王乔治三世及枢密大臣通过赐官晋爵控制官员来干预议会活动,且接受官员行贿;英国两党轮流执政期间,将政府官职赏赐给本党成员,编织上下关系网,造成官吏频繁变动。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现代文官制度改革,明确指出:建立常任文官制,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选举中,除少数高级官员,所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考试注重文理基础知识而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技能,根据文官的业绩进行考核,根据才能和勤奋程度决定升迁。1870年,政府对文官的待遇、分级、晋升等细节作出具体规定,文官制度渐趋于完善。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英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023-01-11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些对付疫情的方法与措施值得了解与借鉴。比如对付麻风的方法是隔离,早期是将患者驱逐出境(乡镇),近代以来是建立麻风病院……急性和大规模传染病突发时采取强制性封户或者封城,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也有感染的患者和家庭在家自我封闭;或者是建立专门时疫医院,集中接待传染患者,专门治疗,并与医院其他患者隔离……18世纪前后人痘接种法传到欧洲,1796年英国人疸接种师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成为有效对付天花的无害疫苗,但当时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此疫苗的作用与重大意义,英国议会立法强制推行接种疫苗……20世纪之前危害社会与人群的斑疹伤寒、白喉等传染病得到控制。

——摘编自高晞《世界历史上的疫情与应对》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于1948年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自建立以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快速成长,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一方面,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既面向全体国民,自然也就无法忽视女性,于是不得不在其体系中逐渐改善针对女性的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挑起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女性得到进一步解放。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源于女权运动,当然它也推动了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汪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历史上对付疫情的主要方法或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建立和发展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干预卫生防疫的主要认识。
2022-12-20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七八世纪是“东学”西传的时代。中国文化的传入使欧洲学者开始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和唯一的文化,东西方各民族不仅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中国有不少批评,但他仍然肯定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有自己的优点。伏尔泰态度更鲜明,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宽容的品格,优于基督教文化,主张利用中国文化建立起中国式的“理性王国”。

——摘编自陈浮《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晚清的知识精英译介西方著作是为了实现他们富国强民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理想。严复的《天演论》并没有照实翻译而是有选择有取舍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是要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梁启超译介的《佳人奇遇》是为了宣传弱小国家救亡图存的复国运动。他认真对比了马丁·布伯和马丁·路德翻译的两个《圣经》译本,发现无论从翻译技巧还是译本的文学价值来看,两个译本都堪称优秀之作,但两部译作问世后均遭到不公正批判,而林纾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刚出版就打动了中国读者的心,被称为外国的《红楼梦》,博得严复、康有为等人的高度赞扬。

——摘编自朱庆《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翻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东学”西传及晚清翻译活动的重大社会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外文化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2022-04-27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07次组卷 | 26卷引用: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十年(2013-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6 .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世界史学家,他们的世界观点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对“世界”的观点

写作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对世界“范围”和中心的认知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包括希腊地区、西亚、北非、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史记》以中原为中心,东起朝鲜,西达大夏、安息和条支。
14世纪(阿拉伯)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其周围地区不过是阿拉伯世界的陪衬。
16世纪初(威尼斯)萨贝利科《恩奈阿德》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英国)阿克敦《剑桥近代史》包括了世界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突出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
20世纪初(德国)黑格尔《历史哲学》把中国和印度置于世界历史的局外,把波斯和埃及看作是向世界历史的过渡,称希腊、意大利为“世界历史的舞台”,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21世纪初(美国)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了,而世界的发展也是借助于世界的平坦化.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全球的合作越来越密集。
(1)提取材料信息,对“世界的观点”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上述关于“世界的观点”相互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7 . 放眼世界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现代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框架形成,主要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利益主导。这一框架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由最初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制度基础,逐渐发展成发达国家主导的超主权经济合作和治理决策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通过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的制度选择,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趋势下,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摘自隋广军、查婷俊《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①的名称,并概括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体育观念的形成

人类历史上“体育”观念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形成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6-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的窗口。机器和工厂大量出现,庄园体育、乡村体育随农村人口一同进入城市,“身体”获得解放的普通人有了娱乐时间。当时的狂欢节流行绕圈赛、赛马和竞走比赛,体育成为“去身份化”的大众项目。17-18世纪,学校引入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体育活动。进入19世纪,学校加入更多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的新观念。

我国古代没有“体育”的概念,它作为专门术语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从日本引入的。当时常与“体操”混用。1912年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提出“体操课应注意兵式”,即军事训练。北京四存中学每周安排2学时体操课。1923年,中学课程中的“体操”改称“体育”。中国大众传媒广泛报道各类体育活动,其价值主要定位在“增强体质健康”与“为国增光”。

——摘编自刘桂海《“体育是什么”:一个概念史的考察》等体育观念的形成带有时代络印。


结合材料有关欧洲或中国的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2-04-09更新 | 240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后,于1841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材料三 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 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 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 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 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 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 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剩下的帝国主义的 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让它们暂时存在,由我们加以 监督和管制,以待我们在全国胜利以后再去解决。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 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这一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外交的认识。
2021-08-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学校教育以官学为主,在中央设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广文馆、崇文馆、医学等学校,还开设教导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的小学教育。在地方设府学、州学、县学,乡、里也有学校。唐代教育内容集中在经学和史学方面,还有兽医、卜筮、乐师、天文历法等专业技术教育。唐政府十分看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每年对教师考核。唐代教师大都是学识较高之人,如韩愈、孟郊等都曾以官员身份从事授业工作。唐代私学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与官学互补。

——据穆惠涛赵岚《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宋代教育的形式与层次比以往时代更为完备。小学教育相当普遍,其中多为私学。程颐、程颢和张载等著名学者都做过教习儿童的私学导师。小学之后,州县学渐渐发达,州县学属官府所办,州学教授要经过考核才能执教,以保证教学质量。中央官学设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医学,宋徽宗因嗜好书画,还设了书学、画学与算学。官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宋代书院教育发达,弥补官学不足。

——摘编自李树喜《中国人才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教育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唐宋教育的认识。
2021-11-03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6讲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配套练习·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新教材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