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03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3 .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57次组卷 | 85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023·山东·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阿卜杜·卡德尔是阿尔及利亚公认的反法运动领袖。然而在殖民主义历史叙事中,阿卜杜·卡德尔的形象塑造却截然不同,有人将他塑造为“几乎完全接受的是欧式教育”的欧洲化的贵族形象;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无知的人,他熟悉《古兰经》,但从未学习过文学、哲学或科学”后来更是将其修订为利用宗教热情从事抗法斗争的“穆斯林的克伦威尔”。而阿尔及利亚土著居民则视其为民族传承的英雄。这些观点表明(   
A.殖民主义历史叙事服务于殖民统治的认知重建
B.历史叙事都是经历公共记忆到个体回忆的转变
C.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土著居民的政治立场不同
D.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必定截然相反
2023-04-03更新 | 694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0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019-01-30更新 | 2088次组卷 | 53卷引用:北京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

——据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上述材料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2-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上述经典作家的论述对历史研究的启示在于(     
A.必须把历史现象的个别性与历史认识的规律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B.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更要重视各历史时期的独特作用
C.认识到前一个历史时代会对后一个历史时代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D.承认历史发展阶段的独特价值,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与前代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材料一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81日)
公开信《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民主人士沈钧儒等联名发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救国(19367月)
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负责人往来信函,其中193766日信函中写道,日本增兵华北,平津局势紧张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日)
《举国一致的精神》:表示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保证我民族决不致衰亡,《大公报》(1937712日)
中央档案馆藏《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日)
《欧美注意远东局势,英美协商尤密切》,《申报》(1937715日)
《德国现守中立态度》,《中央日报》(1937715日)
日本参谋本部《对华作战纲领》:拟到1938年初,迫使中国政府投降(1937716日制定)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宣布准备抗战(1937717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驻苏大使《蒋廷黻报告苏联对列强调停中日冲突态度致孔祥熙等电稿》(19377月)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1937825日)
近卫文唐(19376月至19391月任日本首相)回忆录《日本政界二十年:近卫手记》
其他资料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杨青王旸编《近十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选编(1995—2004》,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平津沿线(保定附近以南)堡垒构筑要图(1937120日调查)》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绘制
照片:二十九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本侵略军

材料二   探究主题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
中国各界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
国际社会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应密切联系主题。
2023-01-06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