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二十二》是讲述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它不讲述历史,凭借着强大的“自来水”获得巨大成功,这说明
A.亲历者的记录一定是准确可信的
B.文学色彩太浓不具备史料价值
C.因为是电影,所以毫无史料价值
D.现存慰安妇的讲述是研究日本侵华的第一手史料
2018-10-18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21 史研方法与素养——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加试题】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乾隆实为内阁学士、浙江海宁人陈元龙之子,与雍正之女同日降生。雍正为增加与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筹码,将两个婴儿互换。乾隆即位后数次下江南正是为调查自己身世。而据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记载,陈元龙共育有二女一男,最小的儿子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比乾隆大17岁,更不要说年长的两个女儿了。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有
①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故金庸著作记载不可信
②研究历史人物须依靠家谱,故东洋文库藏孤本可信
③解开乾隆的身世之谜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多种的史料
④只有正史《清史稿》才是记载乾隆出生的可靠材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8-10-16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21 史研方法与素养——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2018-11-07更新 | 1702次组卷 | 20卷引用:考点21 史研方法与素养——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顾颉刚说:“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古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些东西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经历,都有它的生存的寿命。”这表明,顾颉刚主张
A.史料应具有平等性
B.无差别地使用现有史料
C.谨慎运用实物史料
D.根据史料归属确定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如表可知,二位学者均强调(     
1884年德国学者花之安在《史学项谈》中提出:“论史尤贵考求古迹,如上古之碑记、器皿、古物留传,皆可資吾考据,此皆足以广见闻而资博识也。
1902年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在《社会学》中说:“欲研究原人之状态,自区区旧器遣物外,无适当之方法。”
A.历史史料是研究认识历史的基础B.旧器遗物在研究上古史中的作用
C.认真考求古迹必能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多元有助历史研究深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有学者写道:中国古代传说带有层积性——资料越新,后世附加上去的东西越多(所谓“层累造成说”)。对史料层积性因主观性改动而愈加错综复杂,我们又关注过多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此前被视作原始史料或早期回忆录的资料,实际上只是各种信息的复合体、堆积物。正因如此,应该细致梳理错综复杂的史料形成过程。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历史研究(     
A.就是史料研究B.要重视史料的流变
C.要尽量少用回忆录D.要破除“层累造成说”
2024-04-08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6 世界古代史与史学方法(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以近代史学家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
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C.史学研究须重视实物史料的利用
D.历史解读取决于史学家的权威观点
2021-10-30更新 | 11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B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关于胡亥继位,一般依据《史记》的记载,大致为“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但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赵政书》(赵政即嬴政)记载胡亥继位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等建言后,得到明确认可的。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史记》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B.北大竹简为实物史料,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C.孤证不立,需获得更多史料来确定历史事实
D.运用不同来源史料,可得出准确的历史结论
2021-08-26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C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关于分封制最早出现的时间,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把分封制理解为周人的创造,是商周之际文化剧变的重要标志。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代已经存在分封制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比如古文字学家胡厚宣根据甲骨卜辞所作的《殷代封建制度考》中提出了根本不同于王国维之说的观点:“举凡周初之一切,苟非后世有意之附会,则皆可于殷代得其前身。……殷代自武丁以降,确已有封建之制。”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对同一问题的争辩,须以学者的权威为准
B.学者观点越新,历史解释越接近历史真相
C.历史研究应注重新史料的发现和运用
D.如何证明史实,应该由考古学家完成
2021-08-24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A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10 . 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2020-07-11更新 | 2911次组卷 | 30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21史研方法与素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