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明代史学成就】

材料   自明初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方志的撰修受到普遍重视。朱元璋即位不久,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撰修全国性志书《大明志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朱棣又诏令天下各地郡、县、卫、所撰修志书,并颁布了《修纂志书凡例》,对志书包含的各项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除景泰、天顺、嘉靖时期分别撰修的《寰字通志》《大明一统志》《承天大志》等全国性志书外,天下各地修志成风,形成一统志与郡县志齐修并举、共同兴盛的局面。嘉靖时期的《重修淳安县志序》中说的“皇明御极,鉴古定制,郡邑皆有志,而会其总于天下一统志”,便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中国地方志综录》修订本中共辑录现存明代方志多达7413种,而实际数量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自先秦以来,无论官府还是知识分子个人,对记录史事和撰修史著都十分重视,历史记载代代延续,所谓“国灭史不灭,故虽偏霸之朝亦皆有史”。到宋代,经过历代史家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古代史著在内容和体裁上趋于成熟,这使宋代史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对元明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明代上述史学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直至元代,虽然最高统治集团是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但对史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文化发达的汉族统治政权。到明代,这种传统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学者在《四库提要》中说,明代人“尤好作私史”,便是其重史传统的一种表现。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史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明代史学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2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内容如下: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吊唁)之。(杞梁妻)辞曰:‘殖(即杞梁)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意即在郊外吊唁不合礼制)齐侯吊诸其室。”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

材料二   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庄公袭莒,殖(即杞梁)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杞梁),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内无所依……外无所倚……吾岂能更二(即改嫁)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即投淄水而死)”。

——(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春秋时期比较,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有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传说故事所蕴含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4-04-08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广西贵州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地母节是雅典已婚妇女参加的主要节日,它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丰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关注该节日对妇女意识和观念层面的影响,强调妇女在地母节中获得了从前男性独享的政治权利。这表明(     
A.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B.研究视角的拓展丰富了历史认识
C.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客观历史事实D.时代主题的转换影响了历史解释
2024-03-26更新 | 30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6 . 历史学家皮特·恩格伦的《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关注“一战”普通参与者的“感受、印象、体验与情感”,企图解构这起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他找到战争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材料并重组,希望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呈现“一战”的多元面向。该学者(     
A.通过不同的角度解读一战B.对一战的解读更客观真实
C.以个人经历揭露战争残酷D.注重历史事实的多方互证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7 . 耐金是汉朝祭祀宗庙时,由诸侯承担的贡金。《史记》记载,汉武帝要求诸侯王奉“耐金”以助祭,当时“列侯坐耐金失侯者百余人”。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诸侯王“饮耐其庙”。由此可知(     
A.出土文物是决定历史考证的关键证据B.简牍为深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C.出土文物可印证传世文献的部分信息D.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常比文献更丰富
2024-02-0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2024-01-11更新 | 6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私人史家的著述数量众多,成就巨大。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皆由私人史家修纂。《史记》《汉书》还分别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先河。这些私人史家成就的取得,有种种原因。有的是出于皇命,如荀悦撰《汉纪》,是因汉献帝好读《汉书》,但“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再如唐人李肇撰《国史补》,出于“虑史氏或阙则补之意”;宋代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都是两宋之际的“忧世”“泣血”之作。自古以来,中国史家私人历史撰述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20世纪的中国史家,无论是“新史学”或是马克思主义史家,大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珍贵的思想遗产。唐代史家刘知几在谈及史家成就、影响的高低时曾说,“彰善贬恶,不避强御”“高才博学,名重一时”是评断史家的标准,而非官方修史或私人修史。清代学者章学诚则提出,私人修史要有“独断之学”“别识心裁”,即要能够提出不同于官史的富有学术个性的、独立的、创新的见解。

——摘编自瞿东林《中国简明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的私人史家所具备的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人修史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2023-12-06更新 | 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