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法代表理性、正义和神的意志,是普遍适用、永恒不变的,实在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根本不配称为法律。罗马法是由连续不断的案例引导成型的。共和国早期表现于军令、纪律等行为准则,随着帝国的扩张和人们关系的复杂、财产的增多,以及不同民族的汇入,几乎每一任执政官都对法律有所适合现实需要的补充,当一项法令能被后任继续使用,证明它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于是定为法律。律师、法学家、皇帝的言论都可以被吸纳为法条。在西方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罗马那样汇集了不同民族和区域巨大差异的文化,而且被征服的很多地区如希腊、埃及、波斯等的文化远在罗马之上。帝国政府向属地派遣各类官员,这些官员在联合执政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情况微观地增减已有条文,缓冲矛盾,最终磨合出最佳法律条文。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法编纂,其始议光绪二十八年(1902)。该草案继承了罗马法的立法结构,总则部分和罗马法一样,详细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限制了行为能力人的区分以及相关的权利及义务,债务部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契约自由原则也加以继承其精髓。在《大清民律草案》之前,我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但《大清民律草案》对我国法制建设又是一个跨越。

——摘编自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民律草案》继承罗马法的表现及原因。
2 . 晚清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有《各学堂奖励章程》(下表)。这一章程(     
级别学堂类别奖励出身授职升学
第一级通儒院翰林升阶即任较优之京官外官
第二级大学堂
分科大学
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各部主事升通儒院
分科大学之选科同进士出身员外郎/主事/知事
……
第五级高等小学堂廪生/增生/附生升中学堂、
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

A.旨在增强传统科举生命力B.为维新变法提供了人才基础
C.有利于缓解教育变革阻力D.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的成熟
2023-04-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3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度是世界科学中心,涌现出安培、拉瓦锡等一批科学家。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给予一些优秀科学家公职待遇。在光学、电学等领域颇有造诣的阿拉果曾出任法国海军和陆军部长等职,化学家、物理学家盖一吕萨克则担任过下议院和上议院的议员。政府往往还从某一具体目标出发组建垄断性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并将各类科研资源集中到巴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理工科高等教育的重点聚焦在传承文化、塑造精英、帮助学生通过国家考试上。19世纪中叶之后,法国逐渐失去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张柏春《科技革命与法国现代化》

材料二   1939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学研究院,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被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要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后,国防科学社、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重要学术团体接连成立。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律性”,把是否掌握自然科学当作判定“好的革命者”的重要标准。由于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繁重的革命任务的束缚,党的科技领导力建设时常处于“无暇顾及”状态。

——摘编自尚明瑞《中国共产党科技领导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在19世纪中叶之后失去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探索科技体制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探索科技体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唐朝官员王玄策曾数次出使印度,但是文献记载不详。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学界视作民间杜撰的传说。20世纪90年代考古发现了一块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石碑(下图),证实了王玄策通往天竺的史事。这说明(     
A.民间传说存在一定的真实性B.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C.考古可以完整还原历史真相D.考古发掘比文献材料更重要
2022-12-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元旦社评作为《人民日报》新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了解国家工作重心和国际大势的重要载体。

《人民日报》1949—2019 部分元旦社评标题与关键词

时间标题关键词
1949 《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 解放 民主党派 民主专政 政治协商
1959《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工农并举 以钢为纲 帝国主义 反对保守 破除迷信
1969《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走资派 统一思想 毛泽东思想
1979《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生产建设 先进技术 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放思想 四个现代化
1989《同心同德 艰苦奋斗》经济环境 经济秩序 法制建设 体制改革 实现四化
1999《团结奋斗 创造新业绩》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 澳门 建国50年
2009《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抗震救灾 国民经济 坚定信心 深化改革
2019《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70年华诞 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

——摘抄自《人民日报》元旦社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年份的《人民日报》社评展开阐述。(明确写出选取的年份及社论标题;围绕社评关键词,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阐述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深刻变化,进而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著名的有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现代城市设想理论等。

田园城市: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这一设想主要针对当时大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解决方案:城市四周由农业用地环绕,农产品就近供应,城市居民可得到新鲜产品。城市规模必须加以控制,每个田园城市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界限就分流出去另建一个田园城市。田园城市之间以铁路联系。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于1904年提出。其设想是:工业城市居民在35000人左右,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了划分,如市中心的公共活动设施、居住区、工业区等。所有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用绿化带隔开,火车站布置在工业生产区附近,铁路把各个区域联系起来,城市内部交通主要采用高速公路。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其设想是:城市不再是分散在各个地区的一个个的,点,而是由铁路和公路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一条贯穿性的道路作为城市的脊椎,供水、供电、排水等工程干线全部集中于这个干线下面,在干线两边按照城市要求设计住宅、工厂、商店、市场、公共设施等,城市的尺度可以无限,甚至可以贯穿整个地球。

现代城市: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于1922年提出。其设想是: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均有较大的聚合作用;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并不是要求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是通过用地分区来实现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据周国艳、于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以西方近代城市规划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9-28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9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7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41日)

应当加快防疫行政隔离立法,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将防疫行政隔离纳入法治轨道。完善行政隔离基本程序,强化对未成年人保护,完善防疫行政隔离执法文书制度和专业审核制度。并确立防疫行政隔离“以财政承担为主,被隔离人员承担为辅”的基本原则。

——摘自张效羽《法治视角下防疫行政隔离制度的完善——以对人防疫行政隔离为例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成立卫生部的命令中称:“卫生行政之良否,不惟关系国民体质之强弱,抑且关系到民族之盛衰。吾国对于卫生向多忽视,际兹时代,健全身体,锻炼精神,消除祲疫,洵属重要,着即设立卫生部。”据此可知,成立卫生部的意图是(     
A.保障人民身体健康B.规范卫生行政
C.改变国人不良习惯D.消除疫病蔓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世纪90年代后,“外交”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期间,频频见诸各文献可与“外交”置换的是“交际”和“交涉”。后者则主要是晚清的一个流行词,举凡通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礼制的更张,皆属“交涉”范畴。这一现象
A.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B.表明清政府放弃朝贡外交
C.显现了晚清外交与国际接轨D.旨在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
2022-06-03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11月质量巩固卷(老教材)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