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在方寸之间展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形象、风貌和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邮政于20217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120枚。每一枚邮票都有一个主题以及若干表现元素,20枚邮票浓缩了百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伟大成就。

       第1枚:开天辟地                                                    第2枚:峥嵘岁月

元素:“五四”运动、上海党的一大会址、               元素: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遗址、遵义会议遗址、

嘉兴南湖红船、旭日东升                                           飞夺泸定桥   

第7枚:制度奠基                                                                                  第9枚:改革春潮


     元素:社会主义改造、五四宪法、人民大会堂                 元素:恢复高考、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雕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枚邮票,解说建党百年纪念邮票的设计理念。(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阐明各元素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1-11-20更新 | 23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荷兰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于1662~1664年间创作的一副布面油画作品《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中,光线透过窗户打在读信的少女身上,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或实物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或突出特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为该油画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解说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有关内容。

时间

儿童福利制度

16世纪以前

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和流浪儿童,而实施的主体是教会慈善组织

1802年

颁布《学徒健康及道德法案》,规定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儿童,学徒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从事夜班劳动

1899年

颁布《预防虐待儿童和保护儿童法》,第一次使政府介入父母子女关系,将虐待和忽视儿童认定为法定的犯罪

1944年

颁布《教育法》使学校健康服务成为地方当局的法定责任

1974年

学校健康服务并入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这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健康工
程,有力保障了学校儿童的健康,在英国公共健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4-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直接冲击下,“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指向,成为影响至今的话语表述。从该词发端至今,其内涵释义经历了多次再生。

“汉族”指向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之观察》中提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
“五族”指向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际提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国族”指向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阐述道:“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何以在中国是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呢?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
“民族”指向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对于民族统一纲领的意见》中就明确了“凡是中华民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观点。
“宗族”指向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明确指出,在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五族”不应称作”民族”,而应称作“宗族”。之所以称“五族”为“民族”,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瓦解和分化中国的阴谋。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对其民族观进行解读,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解读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5 . 民生关乎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不同时代关注的焦点不同,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对民生的阐述
中国古代《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中国近代严复的民生思想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所提出的自由为体、个人本位的人权法思想。严复把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都纳入“物竞天择”的法则之中。批判贻害民力的封建法制,提倡保障人身自由权。
1924年,孙中山对节制资本做了明确的解释:“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时期,他还倡导“耕者有其田”,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加强教育引导,经济上改变生活困境,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认同,调动他们参加并支援革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2-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开放型试题题型04自拟论题类-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与演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史料所载关于唐太宗的评价。

出处

评价

《贞观政要》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明宪宗

“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王夫之

“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固以天下为神器,毋凝滞而尽私之。故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非与于贞观之道者,亦安足以穷其辞哉!天地之产,聪明材勇,物力丰犀,势足资中区而给其卫。圣人官府之,公天下而私存,因天下用而用天下。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王者无私以一人治天下’,此之谓也。”

成本俊《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1934年)

汉族之衰微,国威之不振,于是扫荡群雄,拯斯民于水火,大张挞伐,扬国威于域外,则有待于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成盖世绝伦之英雄,实太宗具卓然特立崇高伟大之精神,有以致之。

从上述关于唐太宗的评价中选取一则或多则材料,分析这些记载背后的历史现象并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合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9-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4增强开放性
7 . 自行车的历史



19世纪,骑马出行还是很受欢迎的出行方式,但养马需要专人打理,马粪也会给道路带来污染。1817年,冯·德莱斯男爵发明了能够保持平衡的“跑步机”(甲)。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前轮安装了脚蹬的“米肖自行车”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这种装着木头轮子的自行车价格昂贵,是富有阶层的娱乐工具。1870年,一种配有钢质辐条的车轮诞生。1885年,英国人约翰·斯塔利发明了罗孚安全自行车(乙)。1888年,充气轮胎的发明提高了骑行的舒适性,自行车逐渐流行起来。不少女性加入骑行行列,她们抛弃沉重的裙装,走出深居简出的生活,“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自主”(丙)。

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大批量生产,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民众的宠儿。“工人和职员不必住在工厂附近,可以选择享受郊区的环境;农民不必困在乡野,而可以选择体验城市的繁华。”自行车形成完备的生产、销售和维修体系,许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如法国的标致和德国的欧宝都是靠自行车制造起家。二战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远距离高速的舒适体验使汽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七十年代后,因石油价格上涨、工业污染以及汽车带来的交通拥堵,一些国家重新倡导自行车交通。近年来,与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的共享单车兴起。自行车没有噪音和污染,又能锻炼身体,深受城市精英阶层和健身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引领时尚的新潮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交通与社会变迁的视角,解读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7-09更新 | 29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以“应对挑战一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中的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5-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主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0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并实施了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如下表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时限

1949~1956年

1957~1977年

1978~2020年

战略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四个现 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孔祥利《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探索》

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变革”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或几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加以解读。(要求:论题明确,时段清晰,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持论有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