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为切齿者,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荷厚思,委以重任。今年又蒙思赏尚书衔,当如何尽心图报。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

——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

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3幅图标记时间清楚(均为日本东京时间,早北京1小时);每图均有古日文记叙;另有各舰航行轨迹;其中第八号标画很清楚,在第八图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高、秋、浪等四舰追击经、甲、济等3舰,其中4时30分击沉经远,至5时30分改南航归与本队汇合。

——摘编自林伟功《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史料价值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的历史学家,通常以政权为中心谈论和研究历史,并且以一个政权疆域的大小,或者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一个政权好与坏的标准。比如中国古代的史官对秦朝和隋朝的评价比较低。这两个朝代疆域并不算小,但它们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还留下了暴政的名声。相对于秦朝和隋朝,人们对汉和唐的评价则很高。因为很显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很长。而且在他们统治期间,中原地区相对稳定。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则通常会把秦汉,隋唐放到一起来看待。因为汉朝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继承了秦的制度。而唐取代隋,不过是统治者从关陇集团中的杨家变成李家。

——摘编自吴军《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今历史学家们看待历史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2024-02-2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正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钩”“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史料三《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材料二   传说大禹铸九鼎,鼎上即有九州地图,称《山海图》。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比例的概念,地图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种类为军事图和各国各地区图。

汉代的地图种类更多,出现了地形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涉及的地域也扩大到汉朝周边。

西晋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

隋唐时期的地图有了等高线的概念,有的还附有文字,记载了户口、赋税、山川等,形成了全国性的图经或图志,并成为朝廷制定和实施政令的依据。

南宋时期,印刷地图出现。

明代的地图《广舆图》开创了系统地使用图例和“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并经印刷而大量发行。

宋代至明代,各类航海图也相继出现。

明末时期,西方传教士将投影法、经纬度测量法带入中国。清朝政府在传教士的协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定,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标志着中国传统制图技术达到顶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4届高三2月入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签订和约),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观诸国之海军表,其国力竞争之消息,可以默喻矣。”他还指出,国家生存要素为土地、人民、主权。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的土地包括领海,认为海才是国的界境。因此,他积极呼吁政府向西方国家订购“各项海陆空新式武器”,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学生,以建立强大的海军。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便向国人大声疾呼;最先可以灭亡中国的是日本。为此,他在捍卫海权的宣传中,常以日本帝国主义为未来的假想敌,从国家战吆上唤起人们的警觉。

——摘编自《“海洋梦”系列丛书·走向深蓝中国海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源海防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海防思想与孙中山海防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海防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024-03-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2829日,《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署。英方为此专门绘制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一图(图3)。该图的绘制与印刷均由英国官方授意,耆英等中方代表在画中的不同形象,反映出英方对中方官员的态度差异,进而影响了清廷对战后中英交涉负责官员的选派。与该图配套的人员名单和相关图像资料,暗示了中方翻译在交涉中的参与和“康华丽”号的精确停泊位置,亦呈现了中方官员在签约谈判过程中的部分表现。该图作者在画面结构、人物形象、设色等方面都进行了精细设计。例如,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人物是中方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耆英,但在他头顶的正上方绘着一幅英国女王的肖像画。

                         3                                                            ——摘编自王亚楷、李骛哲《图像中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新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绘制及印刷这幅图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辨析这幅图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将图片等艺术作品作为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

——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瑷珲(今黑河)——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概念。他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揭示出当时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即东侧半壁约40%的国土上集中了90%以上人口,西侧半壁约60%的国土上居住的人口却不足10%。

有学者认为“胡焕庸线”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两千多年来,“胡焕庸线”是活动的,时进时退,南北、东西有很大的“摆动”。甚至可以说,“胡焕庸线”的进退及其两侧古来不断发生的冲突与交往,是中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及表现。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根据材料,从文明的视角围绕“胡焕庸线”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机器人的诞生

1959年,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英格伯格负责设计机器人的“手”“脚”“身体”,即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和完成操作部分;德沃尔设计机器人的“头脑”“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即机器人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这个机器人的功能和人的手臂的功能相似。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此后英格伯格和德沃尔成立了尤尼梅逊公司,兴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1962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至此“尤尼梅特”和“沃尔萨特兰”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

——摘编自张婷婷主编《世界通史》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的诞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启示,并对该启示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