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

时间与地点报刊名称创办人情况备注
19世纪40—70年代的广州、上海等广州纪录报、
万国公报等
西方传教士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报刊共有170多种,占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申报》开辟了文学专刊
1872,汉昭文新报艾小梅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1895—1897,北京、上海等万国公报康有为不同于传教士创办之《万国公报》,后易名为《中外纪闻》
时务报梁启超等同期,康有为创《强学报》。
游戏报等李白元等刊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
1901—1903,上海等警钟日报蔡元培等提倡“抵御外侮,恢复国权”
中国白话报林白水刊有《黄黎洲》《说君祸》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

(3)依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945年以后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2020-09-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历史试题
2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写道:“二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化B.梁启超转向革命救国
C.革命比变法更得人心D.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2020-07-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由此可见,瞿秋白认为
A.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反对殖民侵略B.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C.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D.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2020-07-08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模式”

1932年2月,美国学者费正清来到中国,师从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1933—1935年,费正清担任北京清华大学讲师,后回国。1942—1943年、1945—1946年两次来到中国工作。20世纪60代,费正清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一 蒋廷黻的“现代化叙事”模式并不复杂,他认为,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有着自己漫长的历史传统,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启蒙运动,中国不是近代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迟到者,因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要挑战世界已有规则,更不能对这些规则采取非理性冲撞,或鲁莽颟顸式的摧毁,而是应该引导国民尽快接受,尽快适应这些规则,尽快让中国和世界一样,和其他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摘编自马勇《中国能现代化吗》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这种观点被称为“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在表述其“冲击反应”观的时候说:“西方是19世纪和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摘编自郭燕飞《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略论》


解读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6-0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清光绪年间编订《刑事民事诉讼法》,张之洞对之大力抨击,认为该法规所定父子异财、兄弟析产、夫妇分资及妇女到堂作证的内容,“万不可行”。结果该法案不了了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向西方学习历程B.尝试建立起平等社会
C.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D.近代化实践阻力重重
2020-05-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根据上下文,将大事年表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
(3)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
2020-05-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清政府的改革”

时间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
1863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近代新式学堂);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
1875年清政府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试备学堂。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维新变法思想迅速发展;清政府批准建立“天津中西学恩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戊戌政变后继续保留。
1901年清廷明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起义前,清朝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道光时期田赋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关税、盐税及杂税所占比例不高。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许多税关被迫停征,但沿海洋税征收大涨。咸丰三年(1853年),帮办扬州军务的刑部右侍郎雷以ÆC为筹措军费,创办厘金制度,厘金归属地方财政征收使用,咸、同时期厘金突起改变了清前期中央财政一家独大的格局。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建立税务司制度,洋税的征收归海关税务司专管,英国人赫德任职总税务司时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的4000万两,几乎增加1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过厘金制度,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款项,难以数计,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       

———摘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但由于中央政治权力虚弱,地方军阀截留和侵蚀国税严重,中央财政收不抵支,不得不靠借外债度日,地方割据势力藉此壮大军力,与中央分庭抗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划分国、地财政税收,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作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的关税、盐税和统税大幅减少。国民政府为集中全国财力进行抗战,于1941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原属省(市)级财政收入的田赋、营业税等均纳入国家税。“省之一级,遂无财源……有一举一动,办一事一物,均须仰赖国库支拨款项”。地方政府唯有摊派苛捐杂税以作抵补,因而加重了广大民众的负担,激化了国家与社会的矛盾。     

———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同治时期清朝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厘金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晚清、民国税收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
9 . 人类历史发展给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深深的烙印,许多事物都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词语中的历史印记]

“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反映这些变化的词语,如“布衣之士”“仁而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处士横议(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士无定主”。


(1)结合所学,请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解读这些词语。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符合逻辑。

[书评中的历史印记]

《万国公法》是首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它蕴涵着近代西方丰富的国际法思想和法治理念。李鸿章评价该书“皆国际法篇中论享公法权利及调处免战各事,皆仁心为质……颇合中国礼家之言,今诚以此书悬之国门……永息战争,使环球共享升平之福”。谭嗣同阅读该书后在《报贝元徵》一文中指出:“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亦即《公羊春秋》(古代儒学经典)之律”。他认为:“凡利必兴,凡害必除,如此十年……人自不敢轻视矣。每逢换约之年,渐改订约章中之大有损者,援万国公法,止许海口及边口通商,不得阑入腹地。”


(2)请分析二人对《万国公法》认识的异同点。

[经济政策中的历史印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所有政党都宣称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奠基人欧肯认为:国家好比一个有经验的足球裁判,他的任务不是亲自踢球,也不是对足球运动员指手画脚,教他们踢球,而是不偏不倚地保证全部比赛规则都得到遵守。

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德国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明显显得落后。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的问题出在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上,成为“德国病”。厂商遇事求稳,不愿为新技术做风险性投资。90年代科尔政府提倡“减肥”,即减少国家在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减税和放宽信贷鼓励企业投资,限制社会福利费用的增长。

——摘自《现代化赶超中的制度创新: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3)概述你对欧肯观点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分析科尔政策出台的背景。

[图片中的历史印记]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


(4)“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请围绕这一探索选出3张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图片的信息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图片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4-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历史试题
10 .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演变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与近代社会”关系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