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9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022-01-21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材料二   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示意图


——据许成安等《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取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3-12更新 | 31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济南,明代成为山东省会,晚清时成为主动开埠城市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认为通商口岸“利弊各半”,与其被迫开放遭列.强鱼肉,不如自开口岸“隐杜觊觎,保全主权”

1898年,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获批为通商口岸,自开商埠的呼声渐高。

1900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推行新政,创办教养局、工艺局、银元局、商务局和山东大学堂等。

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请开济南、潍县和周村为商埠,并最终得到清政府批准。《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

材料二   1915年济南商埠图



                              1915年济南商埠图

材料三   商埠区专门成立商埠总局,负责商埠之管理,旧城仍由历城县管理,形成“一城两制”的管理模式。商埠区的道路建设形成了经纬纵横的棋盘式格局,修建了排水设施,市内汽车交通、供水、消防、环卫、公园、体育场、茶园、电影院等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随着市政建设大规模铺开,制度日趋健全,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大批资本涌入。20世纪30年代,济南有137家工厂,已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摘编自田阳《济南开埠:晚清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1)依据材料一,概括济南商埠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初济南商埠区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开始与西方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工业革命的潮流也影响到了中国,催生出中国内部的现代工业,但是由于这一时段属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时期,中国还很难摆脱传统的负荷,工业发展不足,同时也由于战争等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化率不高。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现代铁路运输的激增,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战争连续不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干扰和破坏,但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小城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04年的19883个,其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由20%提高到27%。1978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44.9%,年均增长0.86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加快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首先,①________;其次,②________;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比如开始把城市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赵红《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期,并概括每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别填写①②空白处。
(3)中国城市化从近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城市化过程中,你得到什么重要的历史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东京城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021-1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面为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人为单位),对该示意图分析合理的是
A.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商主义推行
B.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纽约城市化
C.伦数、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映
D.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2020-12-13更新 | 442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利国利民,曾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地区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11-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750—1870年农村与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的呼声响彻英国。在此情况下,经过激烈斗争,1832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议席分配作了适当调整。取消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将之分配给新兴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第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第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这次改革使英国的选民由原来的43万扩大到65万,新增加的选民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打破了贵族寡头独霸议会的政治局面。

——一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