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021·甘肃武威·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我党在建国初通过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消除了农民贫困的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后,以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先导,实行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仅如此,我国还坚持减贫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光明网《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2021-04-25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单元复习0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通过救助机构实施。这些救助机构有综合性的如养济院、留养局;有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如育婴堂。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为常设救助机构;留养局、粥厂为季节性的救助机构。养济院、粥厂、栖流所等由政府供给被救助者衣食。普济堂和育婴堂有些是民办的,但绝大多数是奉皇常之命设立的,被纳入政府资助、管理的范围。清代前期的社会教助几乎是以“养”为唯一方式,对被教助者的教助完全是免费的,以保证他们的生存为目的。

——摘编自刘悦城《清朝前期的社会弱势群体教助》

材料二   建国初期,弱势群体数量巨大,情况复杂。因此,毛泽东认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应遵循因类、因人而异的原则。救济失业人员:“推行积极的失业救济,救济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救灾工作:“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不论是失业救济、灾民救济,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建国初期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政治大局进行的。除政治、经济方面的救助措施外,还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弱势群体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劳动自救和建设新社会的洪流中。党和政府还在全社会提倡平等相待、团结互助、扶弱济贫,反对社会歧视,让全社会都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为弱势群体的救助和自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19507月至19529月的3年间,全国共安置救济失业人员上百万。灾民、贫民和流民也得到合理的救助与安置。

——摘编自杜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创新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4 . 提高人民健康,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

——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

材料二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材料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225日)》中指出,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建立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见下图)



(1)据材料一指出造成疫情频繁的相关因素,概括隋唐时期防疫措施上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谈谈你对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看法。
(3)依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说说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2022-04-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中国,以绥四方。”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南宋时期,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了“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随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

——摘编自宋平明(“小康社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总体上跨过温饱线;1994年起,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践行“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华大地上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与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邢瑞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2-02-12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6 . 粮食储备与安全。

材料一   中国的粮食储备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周礼》提出"荒政委积"。汉代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隋朝,长孙平在二元储备基础上增设义仓,义仓是委托社司管理属自治,由百姓自发捐粮,为典型的民间储备。唐朝加强了对义仓的干预;由自愿纳粮变为按户等征收,管理也从社司转变为州县。南宋朱熹建立具有互助性质、民间力量主导的社仓,并被后代所继承,正式开启了中央、地方、民间的三元储备制度。明清时期于都城设京仓、通州仓,漕运线上设水次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各州县设常平仓;由地方各级官员主导;于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均由民间管理。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众多贫困人口膳食结构单一,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能量中占的比例高,营养质量低,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内战和冲突,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同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小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越来越不稳定,世界粮食的可供应量及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因此,世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重大措施,以在新世纪实现和确保可持续粮食安全。

——摘编自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现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2022-01-12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届高三1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推行的传统社会保障政策。清政府十分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形成了仓储体系,同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和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对报灾、勘灾、救灾的程序上作了严格规定,对有灾不报、瞒报、迟报延误救灾者严厉惩处。政府会根据灾情轻重不等采取应急救助和缓征减税等措施。针对孤老、高寿老人、退休官员采取免除差役、物质补助、旌表和法律优待等不同的养老优待政策。对贫苦孤残,设立有官办的养济院,有官督民办的育婴堂,有收养流民的栖流所,有注重教、养并重的工艺局等等。

——摘编自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0年,中央政府确定“在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助自救为基础开展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的基本救济原则,建立起内务部到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的专职机构,并将失业救济和灾荒救济经费纳入中央预算,同时要求地方财政保障一般救济经费。采取“以工代赈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方法,并规定救济金要低于工赈工资。对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加以改造和救助,对灾害性受难群体采取移民安置方式,对孤寡病残实行五保政策等。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清代相比,建国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影响。
2022-01-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我国先民很早便重视环境卫生的治理,其源于先民天人合一的人本理念。秦至明清,政府对环境卫生立法一直都未懈怠。先秦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汉代洒道的渴乌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洒水车,堪称一项杰出的发明。它们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对于推动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都十分迅速,但也随之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美国一改传统放任政策,让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解决城市问题。同时,科学的城市规划成为解决城市问题新途径。同一时期,中国近代城市承继古代城市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居民在大街上随意抛弃垃圾,随地大小便的习惯,也恶化了环境卫生问题。通商口岸城市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来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压力。但从整体上看,与同时期的欧美城市相比,近代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一兼与近代中国城市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卫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美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2-03-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21-22高三上·辽宁·开学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洪水防治的特点及意义。
2021-09-04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单元复习0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