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78—1999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消费、贫困线比较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年)


由如图可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
A.彻底消灭了农村贫困B.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奢
C.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D.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子女要孝敬父母。在中世纪晚期,西方人的家庭以小家庭为主,世代同堂的家庭很少。当时各种各样的劝告书不断告诫人们仅仅依赖儿女来养老是靠不住的,敦促人们要积累充分的财物,且不要在生前将财产转让给子女。老人大多以签订养老协议的形式,在将财产让渡给继承人的同时,确保继承人承担赡养的义务。协议在老人的吃、住.穿、用等几大方面做了十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老人可以选择与无亲族关系的人,甚至社会机构签署协议,不过当时大多数养老协议仍是在父母与子女或其他亲族成员之间签订。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

——摘编自俞金尧《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欧洲老人及其赡养》

材料二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家庭养老系统的强化阶段。宋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二代户中父亲为家长,三代户中祖父为家长。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卑幼不得而自专也”。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以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晚期西方养老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

材料二   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

——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霍乱等疫病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役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种痘”,称:“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等

材料二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意大利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就成了人间地狱。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了黑死病后,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措施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7 .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经济相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     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并配合禁榷(买卖)品专管制度,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了一定效果。                                     

——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494月到19502月,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在   银元之战中,人民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稳定了金融秩序。不法投机商又将目标转向粮食、棉纱、布匹和煤炭,不仅大量囤积货物,而且拼命抢购,造成广大群众生计困难,怨声载道。毛泽东同周恩来、陈云等紧急商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一批大米、棉花和布匹,由中央财经委员会直接掌握。1125日,当市场物价达到高峰时,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布等商品的价格急剧跌落,投机商们纷纷亏本破产。这场米棉之战后,投机商人元气大伤,再也形不成气候了。毛主席后来认为,这两场战役        其深远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 摘编自刘统《战上海》

材料三   20184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印发,从促进生产、加快恢复、加强生猪产销监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201991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中央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中的两场经济战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变化,毛主席为何有以上评价?
(3)材料三中针对猪肉涨价,中央政府采取的应对手段与六七十年代相比有何变化,理论依据是什么?从上述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0-03-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财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的商人大量涌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使牧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到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逹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出行逃亡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赢得时间外,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蠃脱贫攻坚战,硝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明代提出“极贫之民便赈来,次贫之民便赈钱”…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揭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从1877年爆发旱灾,一直持续到1879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减及大江南北……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材料三: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