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宋代构建了一个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济体系。在预防性救济方面,高宗绍兴八年,在全国推行“胎养助产法令”,规定“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弃要者,给钱养之,”南宋设有“举子仓”,面向贫家产妇发放救济粮。在补救性救济方面,国家为收婴和孤儿设立福利机构。北宋设有“福田院”,专门收养京师的弃婴、孤儿等无法自存之幼童。宋代设立有“安老坊”等专门收养老无所养者的福利机构,机构内的老人福利分为三个等,政府给予60—90岁之间的老人米、钱、柴、衣等用品用以补贴生活。崇宁元年,徽宗诏令全四设立“安济坊”,凡境内病卧无依之人,均可送入。同时还设立“药局”等这些只收本钱不取息的平价门诊邮和药房此外,针对大量流浪乞丐群体,朝廷下诏布《惠养乞丐法》政府将流乞丐登记在册,每人每日“给米丘一升、小儿半之”,生病的流浪乞丐可以获得物质、药物救济。

——摘编自李华桑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材料二 胡佛总统信奉放任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始终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此联邦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反而是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而罗斯福总统信奉新自由主义,他执政后,美国国会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济暑,并拨款5亿美元作为各州实施紧急事业救助的资金。然而,以工代赈和直接救济保障等模式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1935年,美国国会在人们提出各种社会保险方案的影响下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是世界第一部以社会保障为内容的全面性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包括下列4个方面内容:1.养老金;2.失业保险;3.老年保险;4.对盲人、需赡养的儿童和其他遭遇不幸者的救济。法案致力于减少财政的负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新政”是经济危机的结果,它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扩大了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但覆盖范围仍不够广,它的受益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农民和那些有组织的具有优势的城市工薪阶层中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的遭遇仍然很悲惨,他们深受种族歧视、失业、贫困的折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济贫体系形成的背景并阐述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制度产生的特点,简析其特点形成原因。
2020-09-21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人的生育观中,男尊女卑观念由来已久。随着母系氏族公社的消亡,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发生了一次彻底换位,出现男尊女卑观念的萌芽。这次男女权利地位的转移更多的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着眼的。

男尊女卑的观念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初期,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然而,处于主导地位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秦一统天下后,大兴土木,修长城、宫殿,导致大量力役死亡,而绝大数力役均为男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男尊女卑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乐府诗集》卷三十八记载:“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在巨大的痛苦压抑下,人们在生男生女问题上做出畸形的选择。唐宋时期,天灾、人祸等上述类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喜生男还是生女,情况较为复杂。《长恨歌》中有这样的句子“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战争、劳役、自然灾害、暴政都有可能导致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付出惨重代价引起的改变并不是人类的真正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有关生育观方面的内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0-09-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
4 . 如表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内容文献
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
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
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
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决贫困问题,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政府的治安法官开始探索济贫之道。16世纪末济贫法令出台之后,教区成为济贫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教区组织募捐,救济无谋生能力成因粮食歉收而生活贫困的人。由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动,身体健壮的流民数量剧增。亨利七世初期,地方“根据法令对流民进行囚禁或公开惩罚”,诺里寺市在1570年设立流民感化院或救养院。各市镇通过警告不雇用帮工的雇主、惩罚懒惰者等措施,强制流民劳动。同时,通过建立纺织厂和磨坊、购买大麻和羊毛等原材料、建立劳动救济所等途径,为穷人提供工作。随着济贫法等法令的颁布,英国济贫法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一直沿用到19世纪。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治安法官的济贫实践》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盛行,主张实行有限度、有条件的救济。1834年,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打破郡的边界,把之前的15000个教区组合成为700个教区联盟。教区联盟在中央济贫法专员监督下提供济贫服务。新济贫法允许不同教区间的贫民自由流动,还规定贫民如要得到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但进入济贫院的贫民没有选举权。济贫院大多为混合济贫院,按照贫民年龄和身体状况强制性隔离。济贫法局对患痛者和儿童提供贫民医疗救济、济贫法学校。据统计,1844年,英国全部公共支出为699万英镑,济贫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为72.69%,到1874年,两者分别为1285万英镑、59.64%。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济贫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济贫实践的新变化,并简评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实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国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阕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材料二 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例度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淮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020-07-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不同资料对1912年全国人口统计的历史记述。据此可推知
记述 出处
人口总计为62699185户,341423897口 《清史稿·地理志》(1914~1927编纂)
人口总计为69246374户,239594668口 《清史稿·食货志》(1914~1927编纂)
人口总计为7000万户,37000万口 1930年初人口学者王士达、陈长蘅根据册籍重新整理

A.清末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发展趋势B.文献记载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足为信
C.1930年初人口统计更接近历史真相D.人口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020-07-1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7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的防灾救灾 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李鸿章在《治河办法十条》中提出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但他拒绝采纳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提出的种种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建议。郑观应在《备荒裕农议》中指出:“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针对社会上“贫民之多”的状况,郑观应认为当务之急“宜官绅合力,令世家、贵族、富户、殷商酌量捐资,广为收恤,城市乡落遍立善堂”,定立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指出,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

——摘编自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

材料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辖区内各根据地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各根据地的正常生产生活。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依靠群众,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并渡过难关。太行边区政府减免受灾严重地区公粮675万斤,从敌占区购回3150万斤粮食,严格限制可供灾民充饥的各种杂粮及干果出口,并努力组织灾民就地参加救灾活动,组织部分人迁移出去,开荒种地,安家落户。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创办义赈,在自愿乐施原则下进行募捐,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各地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尽一切可能使他们得到生活安置。

——摘编自文姚丽《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救灾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防灾救灾的思想主张,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抗灾救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9 . 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现代化,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全球共享发展的理念。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国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的并收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期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国家。

——摘编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

——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政府还关心人员聚集的监狱的卫生情况从景德三年(1006)起,每年暑热难当时,便进行虑囚,以避免牢狱疾病疫情流行。宋代设立翰林医官院,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并设置了太医局、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到了宋代,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宋朝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大量刊行医书,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北宋成平三年六月,宋太宗“以两浙灾疫,深所轸念,命三馆检讨灵迹以闻。于是,遣使遍祭其山川祠庙,为民祈福”。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中央下诏说:“访闻近日在京军民,难得医药,令开封府体访”。北宋末年政府开始对安济坊进行管理由国家拨发安济坊每年所需的钱米医药。北宋时曾巩在评论开仓赈济时说:“至于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辩察之烦,措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群而处之,气久蒸薄,必生疾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对疫病防疫的具体措施及产生的背景。
2020-07-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简称《济贫法》,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1834年,英国又颁行《济贫法修正案》,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对于申请救济的贫困劳工要求他们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这就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社会的济贫制度,不但明确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有工作能力的人不能享受济贫院之外的救助,接受救济的穷人的生活标准必须低于自立劳动者的生活标准,而且建立了全国一致性的贫民处置方法,并向每一位居民土地所有者征收济贫税。在此基础上,1847年,英国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统一监督各联合济贫区的工作,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监督地方事务,包括济贫工作。

——摘编自汪洪涛《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单位:%)

分组年份
19781980198319841985
500元以上0.01.611.918.222.3
300—500元2.411.534.538.639.8
200—300元15.025.332.929.225.6
150—200元17.627.113.19.47.9
150元以下65.034.57.64.64.4
合计100100100100100

——摘编自程承坪等《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进一步完善《济贫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1978—1985年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和现代中国处理贫困问题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