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通过救助机构实施。这些救助机构有综合性的如养济院、留养局;有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如育婴堂。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为常设救助机构;留养局、粥厂为季节性的救助机构。养济院、粥厂、栖流所等由政府供给被救助者衣食。普济堂和育婴堂有些是民办的,但绝大多数是奉皇常之命设立的,被纳入政府资助、管理的范围。清代前期的社会教助几乎是以“养”为唯一方式,对被教助者的教助完全是免费的,以保证他们的生存为目的。

——摘编自刘悦城《清朝前期的社会弱势群体教助》

材料二   建国初期,弱势群体数量巨大,情况复杂。因此,毛泽东认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应遵循因类、因人而异的原则。救济失业人员:“推行积极的失业救济,救济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救灾工作:“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不论是失业救济、灾民救济,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建国初期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政治大局进行的。除政治、经济方面的救助措施外,还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弱势群体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劳动自救和建设新社会的洪流中。党和政府还在全社会提倡平等相待、团结互助、扶弱济贫,反对社会歧视,让全社会都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为弱势群体的救助和自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19507月至19529月的3年间,全国共安置救济失业人员上百万。灾民、贫民和流民也得到合理的救助与安置。

——摘编自杜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创新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积极影响。
2 . 《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2022-05-07更新 | 747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2届下学期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100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的背景,并归纳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4 . 【西方女权运动】

材料一  1792年英国妇女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第一本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维护妇女权利》。1848年,美国妇女运动领袖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起草了《观点宣言》。19世纪末女权主义理论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运用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美国妇女的从属地位与经济上依赖男性的内在联系,描绘了使妇女获得经济独立的蓝图。

——摘编自王政《美国妇女运动起因初探》

材料二  18487月的《妇女伤感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第一次女权运动开始。从1890年起,美国女权主义者将矛头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19678月,“新左派”女性成员在芝加哥举行大会,发表了“告左派妇女书”,号召姐妹们团结起来,开展一场新的“妇女解放运动”。这就是美国的第二次妇女运动。这场运动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斗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韦冬雪《西方妇女运动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两次女权运动的异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至一战前,中西欧是谷物流入的中心,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中叶达到顶峰,形成独特的“谷物大入侵”现象。中西欧谷物进口来源中,美国所占比例从1871年的10.5%增长到1880年的31%。德国则从粮食出口国迅速转变为粮食进口大国。1868-1872年,德国小麦贸易顺差14.7万吨,黑麦逆差30.1万吨。1873-1877年,小麦逆差8.9万吨,黑麦逆差79.8万吨。

——摘编自朱华进《19世纪晚期中西欧“谷物大入侵”探析》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类进口的67%来自美国。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大入侵”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2-02-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防灾救灾思想的演变表

时间相关论述及活动
1950年8月18日周恩来指出;“对自然灾荒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还不能控制它。只能做到防止它和减少它所带给我们的灾害。”
毛泽东明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把灾害预防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民政部,外交部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我国改变了以往拒绝任何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救灾援助的做法,接受了联合国救灾署以及一些国家的援助。
1956年3月12日
1980年10月4日
199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强调;我国要重视减灾工作,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98斗,月29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要求各部门充分强调科学术在减灾中的作用。加强减灾基础应用科学研究,促进综合减灾能力的提高
2005年5~9月我国为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举办了防灾减灾人力资源培训班。几个月后,我国政府又在北京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会议通过《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2-21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广雅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81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下诏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他说:“就疗效社会败象而言,采取镇压社会民主暴动的方式并不足以成事,国家应同时关注并增进劳工福祉。”这说明,德国统治者认识到
A.社会民主运动已成时代潮流B.德国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保障制度利于巩固统治D.要顺应德国社会主义运动
2021-05-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
时间事件
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改为社会民主党
1878年德国颁布《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
1889年德国鲁尔区10万工人大罢工
1890年德国罢工达到200次
1891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1899年德国颁布残疾保险法
1911年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典
A.君主立宪的代议制渐趋完善
B.社会民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C.通过立法逐步扩大社会救济
D.资产阶级被迫进行社会改革
10 . 有学者指出,“将妇女写进历史,就意味着历史的传统定义要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继《元史》增加《列女传》篇幅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但卷数及记述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没能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

——摘编自向燕南、王汐牟《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

材料二   学界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一批男性学者,他们采用传统史学方法研究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或注重对制度的考量,或注重对女性生活、婚姻、缠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妇女从属性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妇女史研究除关注极少数女英雄外,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刘正刚《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妇女的“烈女”形象得以强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04-29更新 | 378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