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23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2023-01-15更新 | 22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其中表演的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索……百戏之类”,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因此体育性组织——“社”就应运而生。如弓、弩的“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等。元日走城、元宵走夜、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

——摘编自宋旭《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材料二   欧洲市民体育形成于11-13世纪左右,伴随城市重建和市民保卫城市自治的运动而产生。为了保卫城市自治,市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市民基于职业不同组成的行会,也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欧洲市民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卫城市的军事训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学徒格斗和底层市民的节日狂欢等。

——摘编自张爱红等《中古时期中国和欧洲市民体育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市民体育发展的共同影响。
4 .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罗马强盛时期
A.秩序与统一B.人治与法治C.扩张与稳定D.平乱与治世
2022-01-17更新 | 1140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贺州市第五高级中学)2012-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材料二: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材料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1910年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材料四:……于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并联络了骑士和市民,于1215年6月迫使无地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被人们称为英国宪法制度的起源。……13世纪,英国的城市早已兴起并有所发展,已经出现了市民阶级,……商品货币关系开始渗入农村,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所取代。少数农民通过货币赎得人身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在农村中发展起来……。

——转引自郑庆云《简明英美史》


阅后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
(2)材料二中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分析引起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发生的变化与两宋时期中国发生变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对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
6 . 钟表已经深刻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钟表的产生、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92年,北宋政治家、天文学家苏颂为太史局研制了一台水运仪象台,可用于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李约瑟在深入研究水运仪象台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置······完全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李丹《苏颂和水运仪象台》

材料二   钟表初入欧洲的十三世纪,它完全成了当时拥有绝对强权的宗教“御用物”····悠悠钟声代表着上帝的声音,是(对农耕社会人们)作息和祈祷的指示。在黑暗的中世纪,钟,也成为教会进一步加强神权精神统治的工具。为了垄断钟表的制作技术,把人们留在黑暗和愚昧中,在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天文钟铸造完成后,大主教甚至下令将热铅灌入进钟表师的双眼。

——陈茫《走下神坛的钟表-从神本到人本的钟表发展史》

材料三 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从最初仰望教堂塔顶(大钟),到平视厅堂的座钟,再到俯首端详手心里的怀表,人与钟表相对位置的变化,再生动不过地映照出人们意识形态之变。······19世纪末,瑞士路易制表家族进行了产业改革,钟表零件的规格化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分工装配。随着产量的大幅增加,钟表在“平民化”之后,再一次完成了它的“普及化”。

——陈茫《走下神坛的钟表--从神本到人本的钟表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开展水运仪象台研制活动的特点,并指出其特点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中世纪钟表业发展不同于中国的特点,并指出这种特点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钟表“平民化”、“普及化”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方文化利弊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

材料三   不少德国学者对儒学的态度颇为矛盾,或者说,他们是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一方面,他们预感到西方技术文明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其实孕育着深刻的危机,认为儒家的道德学说确实能够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学说“贫乏”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却让他们始终无法认同,而且,在审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后,他们又开始质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能力。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形成近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事件,分析其构建的社会制度受到怀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良民宗教”的代表学派,简述该思想学派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西文化利弊反思中得到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2020-11-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知道,在公元第一千纪期间,技术和发明主要是从东方传到西方的。直到17.18世纪,这个进程才倒转过来。我们已经看到戴震对数学和科学事业的兴趣,但还可以补充说,根据戴震的弟子凌廷堪(1757~1809年)撰写的《戴东原事状》的说法,正是戴震广泛地推荐一种阿基米德螺旋式水车作为汲水装置。在古典的中国技术中,螺旋原理是不为人所知的, .但现已见于“西人龙尾车法”中,戴震也写了一篇短文《赢族车记》讨论这一问题。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艾萨克.牛顿爵士(1642~1727)以开普勒、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思想为基础,再加上他自己超凡的发现,实现了科学革命的大胆综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是科学原理的第一次综......与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前辈们不同,牛顿变得非常富有,并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英雄。1680年,他代表剑桥大学(他在那里任职教授)被选入议会,成为皇家铸币厂的总管,并被国王封为爵士。

——摘编自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能够出现的原因,指出技术发明对英国的影响。
2020-11-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939年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 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