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为避免因华洋混居产生纠纷,当英国领事巴富尔要求在上海承租专门区域建房给英国人居住时,上海道台宫慕久很快签订了协定,租给英国人830亩地,英国租界开始建立。宫慕久的行为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官员
A.不了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B.主动充当外国利益的代理人
C.具有崇洋媚外的洋奴心理D.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2020-11-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联军之役后签订的条约巩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签的条约,构成了一套坚固的条约体系。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了1860年代初期,条约体制的潜力就显现出来了。在天津、汉口、广州、上海这些中国大都市的贸易中心,夕卜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条约体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条约体制产生的影响。
2020-11-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
A.民族意识开始兴起
B.外交策略改变
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
D.外交的近代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条款,他一想到一群外国人长期进驻北京、朝政受到洋人控制就如坐针毡。据此判断清政府
A.缺乏近代外交的意识B.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D.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58年,在商订《中美天津条约》时,美国代表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却被谭廷襄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这反映出清廷官员
A.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B.对列强侵略意图警惕
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D.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被认为是现代海洋法的起源。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在海洋自由论的指导下,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这无疑塑造了海权论的内容与特征。19世纪后,海洋自由论迅速普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规范。

——田秋宝《从海洋自由论到海洋共有论——国际体系转型视域下的海洋规范研究演进》

材料二   1904年3月,张謇上书清廷商部,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1906年,清政府为参加当时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渔业展览会,指示外务部、广东水师提督、南北洋海军统领绘制《江海渔界全图》,认为“江海渔界全图,并该书内载中国渔船所到之处,地名及注说明华文,兼译英图原下文,俾外人明晓,趁此会场,得据此表明渔界,即可以表明领海主权。”

——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洋自由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
2020-09-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71年,李鸿章在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知识来批判日本这一做法,以维护清朝的“利权”。1874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表明
A.近代外交意识对中国产生影响B.“中体西用”思想出现重大突破
C.中国近代的外交体制已经形成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开始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58年钦差大臣桂良签订《天津条约》时奏报咸丰帝:“此时英、佛(法国) 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表明了清政府
A.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B.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C.还没有接受近代外交观念D.主张处理好和西方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