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汉语中的新词越来越多,如革命、代表、动力、经济、细胞等等。这些新词的来源,近代以日语为主,当代以英语为主。这种现象取决于
A.来源语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B.来源语国家的对华的外交政策
C.来源语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力D.来源语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时间主要形象
中世纪晚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3 世纪-15 世纪)
蒙古人的征服使欧洲与中国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接触,断定契丹就是古代的丝人国。《马可·波罗行纪》为西方人创造了最早的集体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大汗统治下,帝国繁荣富有。
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5 世纪-17 世纪)
商人和冒险家们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到东方去,获取财富。传教士们在延续关于王权与财富的中国神话的基础上,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8 世纪-18 世纪中叶)
伏尔泰赞美孔子“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并对之加以大肆宣扬和赞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中国神话”的幻灭
(18 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叶)
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把落后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冷战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20世纪中叶-冷战结束)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一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视中国为“邪恶的共产主义专政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认为中国是浪漫、神秘和友好的。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的中国形象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西方政府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民间对华态度多元化、复杂化。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等


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4-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图2为清代报刊外交词汇中对外国人称呼变化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A.日益改变了较陈旧的外交策略B.逐渐摒弃了传统外交理念
C.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平等交往D.完成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4 . 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天津俘获三艘丹麦商船,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认为将欧战扩大至中国为非法行为,并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其为驻京公使,最终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一千五百美元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A.实践“以夷制夷”的外交理念B.已经建立现代外交体系
C.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2021-01-06更新 | 1042次组卷 | 3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表现得极为大度。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三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

——摘编自高祖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并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政治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的外交实践。
2020-12-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020-12-29更新 | 253次组卷 | 3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坚持“人臣无外交”理念,认为“天子亲揽万机”,官员“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意”。这一理念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国家利益
C.加剧了外交危机D.激化了社会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58年,在商订《中美天津条约》时,美国代表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却被谭廷襄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这反映出清廷官员
A.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B.对列强侵略意图警惕
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D.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