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2022-03-13更新 | 1428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河南省2022届高三3月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应俄国要求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即将出使俄国。其他西方列强听到此信息后,纷纷来电邀请李鸿章先赴西欧和中欧。西方列强纷纷邀请李鸿章到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西方列强想借机扩大在华的权益
B.想增强与中国的联系,与中国共谋发展
C.西方列强仰慕中国文化
D.想与中国建交,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B.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晚清以来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机构经历的过程:从礼部司仪馆→理藩院→总督、巡抚监理→钦差大臣总理→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后到总理衙门。其中,只有总理衙门是专门负责外事的。这表明晚清
A.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型B.摆脱了不平等条约
C.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D.已与国际社会接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每100页文件中出现“主权”一词的频率1875年至1894年为1次,1895至1899年为2.5次,1902年到1910年为22次左右,其中1909年为37次。这种现象
A.反映出“华夷之辩”观点的淡化B.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折射了清朝的宗藩体系走向瓦解D.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2022-01-14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68年,总理衙门派出第一个外交代表团,美国人蒲安臣任涉外事务使臣,英国人、法国人任副使。同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而美国在共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B.近代外交人才短缺
C.外交日益与国际接轨D.外交的半殖民地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这表明清朝
A.中央政府面临集权的危机B.近代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地方官员权力一直在扩大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