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最初清政府向外派遣使臣时,常在正使下设一副使,该做法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如首任公使郭嵩涛与其副使刘锡鸿纷争不止。该事件之后,清政府了解到国际惯例,不再设副使。这说明了
A.清廷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B.清廷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则
C.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2021-12-17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他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情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成为研究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这反映出元代
A.对外交往范围较广B.民间交往更趋活跃
C.华夷观念有所松动D.政府鼓励对外开放
2021-11-20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天津历史高考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865年,英国人赫德在给总理衙门的文件中写道:“命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面对呼声,1875年5月,清政府在经历了三次遣使尝试后,发布上谕同意正式遣使,并于次年正式向外派驻外交使团。可见,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A.标志着清廷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B.推动了中国外交领域的近代化
C.反映了中国外交主权的完全丧失
D.使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日本的一面之词,旅顺大屠杀事件没有清朝政府和媒体强有力的声音,反而是《点石斋画报》《上海新闻画报》等将清朝战争失利事件当胜利,遭到国际媒体嘲讽。这反映了(     
A.日本的舆论宣传决定了战争进程B.清朝政府战争立场不坚定
C.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D.清朝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2021-11-10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76年清政府委任郭嵩焘为驻英公使。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甚为可惜。”湘人写下对联讥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可以看出在这一事件中
A.郭嵩焘代表了进步的维新势力B.湖南风气落后于其他地区
C.李慈铭观点折射时代发展主流D.政府的自大观念有所改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9月25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无理拘押1000多天后,终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平安回国。华春莹28日在回应关于普萨基的表态时说,中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护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孟晚舟顺利归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两国外交博弈的结果
C.中国重视保护本国公民利益D.孟晚舟自身的优秀品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866年3月,清政府派斌椿出使欧洲,历时4个多月,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等11个国家,开中国官方旅游团赴欧洲先河。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D.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反映了
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