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并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工作,尤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邻近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10月,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访问。此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纷纷来中国访问。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进行访问演出。1958年,中国成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形成了对文化集中管理体制。至1958年年底,中国有59个艺术表演团体到49个国家访问演出,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重大成果。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外交不仅依靠官方渠道。各部门、各地方也参与进来。文化部(今文旅部)与经贸和旅游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交流的品类日益增多,艺术展览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水平。1978 年8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与邓小平会面。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双方在翻译、出版和版权方面的合作也始于该时期。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项目都超过300个。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的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文化外交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将“公使驻京”列为谈判的第一条款。大臣桂良认为“西人驻京,携带家眷为质子,必不长久,可从权允准”。咸丰帝则认为“驻京一节 ,为患最巨,断难允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是为了推进中国外交近代化B.清朝政府缺少近代外交观念
C.公使入京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D.桂良维护了天朝上国的规制
2023-01-04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1954年定期航线达到8条、经营的航线距离近13000公里。在此期间,与中国建交的各国代表团以及有些国家的社会及政治活动家,都利用了该公司的航空运输工具。该民航公司(     
①体现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②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
③带来了对外建交的新高潮             ④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2022-06-22更新 | 4796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9世纪90年代后,“外交”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期间,频频见诸各文献可与“外交”置换的是“交际”和“交涉”。后者则主要是晚清的一个流行词,举凡通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礼制的更张,皆属“交涉”范畴。这一现象
A.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B.表明清政府放弃朝贡外交
C.显现了晚清外交与国际接轨D.旨在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
2022-06-03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晚清时期“外洋”词义同时具有指代中国管辖区域和外国的含义,表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清实录》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及含义统计表
嘉庆朝
道光朝
咸丰同治朝
光绪宣统朝
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
7441411927258148
A.天朝上国观念崩塌B.中外交涉事务频繁
C.中国被动学习西方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2022-05-24更新 | 177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74年,日军侵台,清廷毫不知晓,从而坐失良机。受此震撼,大多数朝臣认识到使臣驻外的重要性。李鸿章奏请,从熟读孔孟之书的翰林名士中选取“熟悉洋情之员”出洋,受到举荐的探花李文田却不愿出驻异邦,深避此差。一年多后,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中,带着前途莫测的心情,出任了驻英公使。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外交的历程艰难B.洋务派着力维护宗藩体制
C.英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D.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保守
2022-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5年,日本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促成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同年,中国政府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日本对此积极回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抗战胜利结束,但正如英国所预料,国共斗争并未因抗战的结果而消停。鉴于对国共争端的深刻认识及分析,英国对外则倾向于保持沉默,拒绝发表有关中国事务的任何言论。其间,中国驻英国大使曾经先后两次请贝文就有关中国国内形势发表英国看法,但均被这位新上任的外交大臣极为老练地搪塞敷衍过去。1947123日,英国上议院就中国国内形势展开辩论:“承认蒋氏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之政府,全力支持其获得统一与民主的努力。这是英国以前及现在的对华政策。……英国将会坚持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以后也将会继续信守我们的诺言。……美国誓言绝不会干涉中国内政,在避免卷入中国内部纷争的同时,帮助中国人民恢复和平和复苏经济。英国政府将会同美国采取同样的政策。……我们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继续调解国共争端,英国政府将会尽最大可能向美国和国民党政府提供一切道义支持。”

——摘编自奚庆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英国对国共争端的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对时局的影响。
2022-05-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十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